古往今來,在春節走親訪友都是中國人的傳統。既然是節日造訪,就不好空著手去,總要送些禮物。有人喜歡送厚重昂貴的,為了表一份同樣厚重的心意;有人喜歡千里送鵝毛,為了一份清雅。總之,大家都希望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裏把祝福帶給別人,讓收到禮物的人心裏熱騰騰的。倘若是為了這樣的目的,我們送什麼禮物都無可非議。
然而,隨著競爭日益激烈,生活日益緊張,社會環境日益複雜,節日和禮物都被人為添加了多種功能,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尤其在春節,那些目的多多的禮物都要趕在這個特定時期被送出去,被收下來。給領導送禮,給客戶送禮,為攀比、為虛榮送禮......禮物的作用實在太多,讓送禮的收禮的都漸漸擔當不起了。
給領導送禮:“禁禮令”療效甚微
給領導送禮無非兩類。一是你自己個兒非要送;二是人家想要,你不能不給。主動要送的必是有事相求,往小了説是希望領導在今後工作中多照顧,勤提拔。往大了説保不齊就有見不得人的目的。但凡送禮,從來都是越送越多,越送越重。對禮物的度的把持往往不在你與領導的感情深淺上,而在於你對領導的要求是多是少。等你分不清禮物的真實意義的時候,就只能等法律用行賄的罪名來定義你的行為。第二種,領導想要禮物,誰都知道不送不合適,俗話説,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頭啊。而且興許在今後哪天,你送的東西還真能起到作用。這樣的想法越多,就越有上級單位或領導想辦法、設名目讓下級送禮。這種行為必定是違規違法的。但平頭百姓好像辦法不多,只能等著有關部門解決問題了。
很多省份曾頒發過“禁禮令”:任何上級機關都不準以任何藉口收受下級機關任何形式的禮品,下級單位也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方式向上級機關及領導送禮,否則將追究送禮者和收禮者的責任。有關部門隨後開展了相應的專項檢查。一時間,慣有的“禮尚往來”沒了蹤影。但春節在即,從前打的“預防針”是不是已經漸漸失去了效應?在個別地方,送禮現象又如野草般迅速生長起來。
在山西省,由於送禮太多,竟出現了這樣一種專營店:同樣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這家商店卻不賣貨,反買貨;不收錢,反而往顧客口袋裏送鈔票。了解後才知道,這家小店做的是“禮品回收”生意。據説這樣的小店生意都很興隆。以至於這樣的店舖越開越多,而且還都是財源滾滾。
現在是到了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和強化日常送禮、收禮的監管及懲處措施的時候了。在讓幹部們加強自省、互相監督的同時,關鍵是如何建立起合理的監督機制,讓有關部門和社會群眾共同監督,防微杜漸。如此一來,送禮現象自然難再有生存的土壤。至於與其相互依存的“禮品回收”店,也就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給客戶送禮:迷失的商業道德
送禮物給客戶好象沒有送禮給領導那麼多約束,送禮人的目的也頗明確:為經營,為效益,為關係,總之是為了企業。
現在是市場經濟,為了自己的企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就需要有牢固的社會關係。給客戶送禮作為加強與客戶聯絡,增進雙方感情,開拓新市場的方法之一是有它存在的客觀原因的。有的公司猜透了客戶的心思,送去並不昂貴卻和對方心意的禮物,贏得了對方的好感,進而贏得了比禮品價值高出幾千幾萬倍的經濟效益。這樣的禮物送的值得。
但企業要是把送禮當做拉攏對方的手段,那就成了不正當競爭。有很多企業,放著産品質量、服務質量每況愈下不管,而把大量經費用在送禮、埋單、發紅包上,這就有悖商業道德了。更有些制假售假的企業、個人,就是靠送禮來維持銷路,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逢年過節,有些企業因送禮的花費太大,就找人虛開發票,或是買假發票,就是因為在帳上不能把送禮這一項明明白白記錄在案,只能用這種辦法敷衍。假帳多了,領導、會計都要提心吊膽,生怕夜長夢多,可憐那些“最辛苦”的業務員,不知有多少客戶在等著他把禮物送過去,他得笑著跟多少人重復那些漂亮的祝福。忙碌的年底,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送禮上,過著這樣的節日不知滋味如何?
農村送禮:年年難過“面子關”
送禮有時候不為增進友誼,溝通感情,也不為辦事,拉關係。很多地方送禮講排場純粹是為了面子好看,為了那點虛榮心而已。如果有錢講究這些,那還説得過去。可偏偏有很多地方是越窮越送禮,越窮越講究。又近年關,有些農村的請客送禮都集中在這一段時間,讓人們大感送禮之苦。
在蘇北的某些農村,節日送禮之風盛行,一個農民一天之內送了五份紅包,一份50元,一天就是250元,這筆錢大概夠當地五口之家一個月的花銷。在他掏第六份禮金的時候,他實在沒錢了,只好從七十多歲的老父親那裏借了50元錢。關鍵是在春節前還有七八份禮要送,讓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現在蘇北農村還不算富裕,去年一年,這個村的5口之家平均每戶在節日送禮上花掉了2700元錢,而這樣的農戶,每年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有些人更是一到過節,送禮不算,還得把全村人請來做客,這也就等於每個參加的人要送一份禮,如果你不去就會被看不起。有的農民説,其實好多大肆請客送禮的人家都是打腫了臉充胖子。可既然知道了,為什麼就不能改呢?為什麼就非要把本來就不多的錢花在這些毫無意義的地方呢?能不能改掉這一陋習,是關係到農村發展的一件大事。
孩子送禮:虛榮的“大手筆”
掙錢的要講氣派,講面子,不掙錢的也要講;大人要講送禮,孩子也要講。很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給孩子的零用錢也多了。尤其是在春節,爺爺奶奶的壓歲錢是大多數孩子一年裏最豐厚的一筆收入。孩子有了錢怎麼花?據了解,把錢花在送禮請客上的孩子實在不是少數。
有的初中生,光是在元旦假期內,吃喝玩樂就花了800多元。放假第一天,他先要了200多元,説是和同學飲茶。隨後,又把爺爺給的500多元買了項鏈和禮物送給幾個要好的女同學。
記者在學校裏聽學生這麼説,節日裏花費的錢比平時多太正常了,一天花掉100多元已是“毛毛雨”。這些錢一般是用來和同學們吃喝玩樂,送禮物給異性朋友等。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這樣花費是有些浪費,但周圍的同學都是如此,如果不表示表示顯得小家子氣。不少中學生喜歡在節假日互送禮物,尤其是在聖誕、元旦、春節這些節日,一些要好的異性朋友之間,花費數額更是“大手筆”,有的男孩買1000多元的項鏈送給和自己要好的女孩子。這些孩子手中的錢是白來的,他們不知道父母親人勞動的辛苦。在吃喝都不用發愁的學生時代,錢自然是用來奢侈的。有些學生的花費非常大,已經給一般收入的學生家長增加了負擔。
華南師範大學一教育專家表示,孩子大手大腳花錢是一種虛榮心。這種虛榮心是要不得的,它會對孩子的一生産生非常不利的影響。改變這一狀態,最重要的是家長平時要規範、節制孩子的零花錢。比如平時每個月給予固定的零花錢,而節假日適當多給一些。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不鋪張浪費的好習慣。各位家長、老師們,你們切不可聽之任之,要採取相應的措施,千萬別讓社會上的污泥濁水流入校園污染了孩子的心啊。
節日送禮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壞的一面。一個人若不講情誼或不通人情世故,將不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同樣,人情一旦被扭曲,禮物成了搞關係、走後門、滿足虛榮的交易物,就會導致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我們這裡探討的春節送禮問題,無非是要在人與人交往的社會關係中認清這三個誤區:
一、送人情並不一定等於送感情,人情只是一種關係。送禮只表明自己既然知道了一個該送禮的事,就應該表示一下,否則會讓別人説閒話。
二、講送禮不是講真情,而是出於某種目的或帶有直接的功利色彩。送禮的本義應是一個人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但講送禮的人往往期待物質上的回報比期待真情的回報更多。
三、送禮不是送形式。送禮的人把送禮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甚至無法顧及自己的實際條件,只跟著世俗的標準走。重要的不再是量力而行,而是不要讓人家看不起。
以上三個誤區導致的一個重要後果是送禮運作中的名實分離現象。沒有人敢輕易地説送禮是一個人真情實感的表達,但敢説它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壓力和風氣。這樣的心態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病態了。在今年春節來臨之際,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帶著健康的心去送禮,不要把節日情變成節日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