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主編:梁建增
2002年2月
前言
儘管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把一部小小的電腦變成一座汗牛充棟的圖書館;但是人們對紙質媒介的閱讀所産生的快意依然津津樂道。
《焦點訪談》欄目現在有近三億的龐大收視群體,這個數字佔了全球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但是當一些地方報紙將節目內容進行平面媒體的再傳播時,依然擁有廣泛的讀者。
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各種媒體在競爭中彼此消長,在融合中取長補短,最後形成了突出優勢,誰也取代不了誰的鼎立局面。
《焦點訪談》把電視這種大眾媒體所具備的表現形式上的優勢,發揮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它卻無法規避電視傳播中的一些弱點。比如電視媒體對觀眾的某種程度上的"強制性",你只有在每晚的十九點三十八分或者次日上午八點三十五分重播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才有可能實現與《焦點訪談》的傳播。再比如,電視節目觀賞的"一次性"特點,使得絕大多數觀眾無法隨意比照前後內容,以至於很多觀眾看過一期節目之後,只能留下大概的印象,對具體的人物、情節不甚了了,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笑話。電視的這些弱點,恰恰是傳統印刷媒體閱讀的優勢。
作為媒體工作者,應該尊重觀眾的接受習慣並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目前很多電視欄目,也都在涉足平面媒體的原因。
《焦點訪談》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欄目。産生這種魅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報道的獨家性。我們的觀眾既是報道的接受者,也是我們獲取新聞資源的重要途徑。《焦點訪談》每天通過拆閱來信、接聽來電、閱讀電子郵件和熱線尋呼、接待來訪等方式,從觀眾那裏獲取一千余條次的報道線索,而從中篩選出來最終實現報道的,不足三千分之一。豐富的信息資源,確保了我們報道的質量;而這些高質量的獨家報道,如果僅僅是一次性傳播,未免是對資源的浪費。
鋻於我們今天的新聞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寶貴,所以我們把一年來《焦點訪談》的節目匯集成書。過去我們曾把評判權交給觀眾,現在交給讀者。
《焦點訪談》從創辦至今已近八年。八年中,《焦點訪談》忠實地記錄着我們這個正處於轉型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新聞是"易碎品",但好的新聞作品是不朽的。很多昨天的新聞,已經寫入了今天的歷史書籍;今天的新聞,也未嘗不是明天我們後人研究歷史的著名欄目,《焦點訪談》在報道新聞的同時,也在記錄歷史。
目錄
前言
工商忙收費 糧販忙收糧
跑了題的研討會
"名人"辭典陷阱多
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假冒教材 非法生財
誰給私鹽開綠燈
卡式電表卡住了什麼
開學搭車亂收費
夜半敲門急 只緣訂報忙
如此農機太坑農
依法打假 何以被查
明目張膽私建墓地
生態的警告
失去的森林
失調的水
衰竭的濕地
沙漠化的土地
致富項目富了誰
疑難案的突破
電線屢被盜 銷贓有市場
瘋狂騙稅 國法不容
作惡多端終自斃
"架"起來的電線
外匯非法交易法不容
驗收單上長森林
信封裏的真相
難到手的扶貧貸款
不良玩具令人憂
抱着的孩子長不大
漢江:正在被污染
車檢要留買路錢
急着破産為逃債
"豆腐渣"工程的黑幕
賄選當縣長 結局坐班房
警惕"會蟲"
"鹽"過其實
血的警告
危險的"血腫針"
不從此路過 也留買路錢
水下的較量
如此招標樓難建
生命的代價
糧倉空了 良心沒了
假借出口斂錢財
餡餅?陷阱!
三江源 金不換
神話破滅 "靈塔"不靈
劣質豆奶何以進校園
財迷心竅 炮製假藥
斂財
洗腦
黑網
如此"育人"
村霸賄選的鬧劇
摻水的水費
裏應外合鬧考場
這幢大樓真堵心
藥店行醫為了啥?
黑惡的保護傘
離譜的"藥檢"
難查的"偷油機"
旅游回扣知多少
斷橋事件追蹤
瘦肉精 害人精
粗暴執法之後
查堵假冒軍車
當孩子落水的時候
沒譜的車檢
刮傷的心靈
郵車難過偏頭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