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5日 21: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消息:經濟學家過去一直認為,石油價格一旦翻番或超過每桶35美元,全球經濟就會進入衰退期。然而,去年年初至今,在油價飛漲且長時間站在60美元之上的情況下,全球經濟並未受到太大衝擊。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週刊》撰文稱,儘管石油支出佔全球GDP的比例再次上升到了4.5%(這種情況曾在1979至1980年的石油危機期間出現過),但世界經濟增速仍舊超過了4.5%。文章認為,這一方面是此次油價飆升主要由需求拉動,另一方面是産油國更加積極地融入了全球經濟。
1979年至1980年的石油危機是供給層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此次油價上漲則更多的是由於需求增加,“需求拉動”性質沖淡了高油價的傳統不利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産油國在石油美元的使用方面也更加理智。從理論上説,油價上漲造成了從消費國到産油國的財富轉移,這對於全球經濟應該是十分不利的,因為長期以來産油國在資本使用方面大都效率較低,大量的石油美元並未用於推動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但事實上,産油國現在對石油美元的使用效率已大大提高。瑞銀集團的經濟學家估測,歐佩克國家現在將83%的石油美元用於消費,而1974年這一數字只有27%。這些産油國的高消費傾向是全球經濟在高油價的背景下仍能繼續保持增長的重要原因。此外,産油國在國際投資領域的積極表現也是國際經濟保持良好勢頭的重要原因,這些國家在國際市場購買股票和證券降低了全球借貸成本,並且為美國等石油消費國彌補經常項目赤字提供了資金。
還有一個因素是,全球石油定價系統的混亂減緩了高油價的衝擊。正常情況下,油價的攀升最終會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下導致需求下降。然而經濟學家的研究卻表明,雖然在過去3年中國際油價已經翻番,但只有1/3的價格上漲真正轉嫁到了終端消費者身上。美國是唯一一個能源成本的升高和終端價格的上漲同步進行的國家,歐洲和日本的高燃油稅意味著油價上漲對零售價格的整體影響十分有限。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政府則直接採取了油價補貼政策。
《新聞週刊》的文章最後指出,如果市場的“無形之手”真正發揮作用,誘使石油公司增加石油勘探及煉油方面的投資,世界經濟就能繼續在高油價時代正常運轉下去。(肖瑩瑩)
責編: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