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沙特報紙稱世界經濟離不開海灣石油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7日 18:05)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産業報專電:沙特阿拉伯《生活報》最近發表了一篇題為“對海灣石油的大角逐”的文章,編譯如下:

  1860年首次為石油定價約為9美元一桶,而後持續走低,一戰結束時油價降到了2美元一桶。到二戰結束時只有18美元一桶。儘管1960年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但18美元一桶的油價一直維持到1970年。

  石油危機震撼全球

  1973年,當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海灣國家成了歷史上最大的石油帝國的時候,美國壟斷了石油和石油業。從這一年開始,石油的重要性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阿拉伯人第一次把石油作為政治和經濟武器,結束了長達27年的低價石油時代。從這時開始世界才明白,石油是世界經濟和工業國家經濟的發動機,工業國家消費著世界石油産量的75%。

  儘管在1973-1979年期間油價從每桶511美元增長到了40美元以上,但消費石油的工業國家根本不可能在油價革命之初減少石油消費,也沒有能力迅速適應局勢的新變化,因為面對以美國為首的石油消費國,以沙特為首的産油國統一起來了。當時,工業國家決定制定一些遠大的計劃和規劃,首先成立國際能源機構,不同程度地削減成員國的石油消費量。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油價突破了40美元一桶,這是在世界經濟穩定時代石油價格的第二次地震。對此,工業國家為適應新的變化調整了政策,並重新洗牌。它們出的第一張牌是戰略石油儲備,指導石油消費,削減石油消費量,使用其他能源,鼓勵對核能、太陽能、煤炭、天然氣等能源進行投資。但是世界石油消費依然持續增長。自從發現石油以來,目前,世界石油消費已達歷史最高峰。而過度的石油消費決不會中止。

  海灣石油攸關安全

  事實表明,石油是一種戰略商品,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國家已把石油同它們的內外政策和國家安全聯絡在了一起。世界主要産油地區是阿拉伯海灣國家,石油生産大國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這個敏感地區的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2/3。

  隨著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增長,海灣地區巨大的石油儲量在不遠的將來將變成工業國家所用石油的唯一選擇。目前,世界石油日消費量約7700萬桶。世界石油消費連年增長,首先受益的是歐佩克以外的石油生産國家。

  只有海灣石油才能滿足世界石油消費的增長,所有國際力量都在盯著海灣巨大的石油儲量。海灣石油生産成本低、産量大。因此,海灣石油是世界和中東政治和經濟焦點問題的體現,代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儘管海灣石油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從1980年的18%下降到了目前的8%,儘管海灣石油在工業國家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從1980年的55%下降到了現在的42%,儘管美國和俄羅斯暗示將用裏海石油替代海灣石油、以此向海灣國家施加壓力,從而從某種程度上説,美國政府同俄羅斯建立了石油同盟,但海灣石油在國際市場的重要意義卻與日俱增。今後,國際力量和國際勢力範圍對石油的角逐仍將主要集中在海灣地區。

  俄羅斯現在被認為是僅次於沙特的第二大産油國,美國為了減少對海灣石油的依靠,俄美兩國高級官員在10月初舉行的會晤中已制訂了俄美在能源方面聯盟的原則。

  但所有這些計劃都將淹沒在海灣石油的汪洋中,因為海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估計達6710億桶,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4%,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儲量約4460億桶,佔世界的45%,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儲量約達6340億桶,佔世界的61%。

  海灣這個石油巨人是世界石油消費的唯一保障。海灣這片遼闊的石油海洋使那些貪婪者尤其是超級大國垂涎三尺。縱觀該地區歷史不難發現,海灣地區歷來是超級大國角逐的戰場。

  在對海灣石油的殘酷角逐中,對於那些想把石油變成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和希望的國家來説,最重要的是要有明智和透明的石油政策。有人説過這樣一句名言:誰擁有中東石油,誰就擁有世界。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日媒體稱東亞需要整體石油戰略(2002/12/27/ 17:48)
  • 委內瑞拉危機衝擊國際石油市場(圖)(2002/12/23/ 16:28)
  •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簽訂北海油田合同(2002/12/23/ 15:13)
  • 俄羅斯斯拉伕石油公司股權拍賣低價成(圖)(2002/12/19/ 10:48)
  • 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稱石油出口並未恢復正常(2002/12/14/ 09:42)
  • 入世直逼石油流通體制變革壟斷迫在眉睫(2002/12/13/ 09:12)
  • 日本統計:地球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僅夠開採百年 (2002/11/27/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