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元宵節不敵情人節 洋盛土衰折射傳統遭尷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2日 10:22 來源:

西方傳統節日“情人節”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 春節促銷大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今年圍繞著只隔一天的傳統“元宵節”和舶來品“情人節”的促銷戰火再度燃起。土節與洋節狹路相逢,讓本可以製造兩個噱頭的商家在炒作上不得不趨向於百姓更熱衷的洋節。

  近年來,我國傳統節日開始式微,而洋節甚囂塵上,大有喧賓奪主之勢。其實,無論是土節,還是洋節,其文化內涵都已被抽空,淪為購物節、吃喝節的“代名詞”。有專家指出,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要以一種簡單的排他主義拒洋節于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業化炒作,把傳統節日變成被掏掉內核(民族文化)的“空殼”。

  “玫瑰”對“元宵” 狹路相逢“洋”者勝

  距離情人節還有一個多星期時,各種促銷廣告就鋪天蓋地而來,早已從人們對洋節的狂熱中嘗到甜頭的商家開始“八仙過海”。

  巧克力當仁不讓地成為主角,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包裝精美、造型獨特。記者在天津市濱江道上的幾家珠寶店裏看到,情侶對戒、象徵“無縫愛情、親密無間”的無縫鉑金戒指等新款珠寶首飾也都披著情人節的外衣閃亮登場。

  作為情人節象徵的玫瑰更在滬上花市“一枝獨秀”,進口玫瑰每枝價格攀升到30元-50元,一些花店裏的鮮花基本是顧客為情人預訂的。以銷售高檔花卉出名的上海永嘉花市近日收到情人節的第一大單:用999朵進口黑玫瑰扎成直徑超過1米的大花球,售價3.5萬元。

  滬上餐館同樣不落時尚,競相推出為情人們專門定制的“紅白絕配,戀戀美味”等套餐。在上海徐家匯,頗討口彩的“圓緣園”餐館領班閆立豐説,情人節銷售額一般是元宵節的兩倍,由於情人節這天生意過於火爆,因此餐館不接受預訂,即使這樣,能容納300人就餐的餐廳還是擠得滿滿的。

  即將到來的情人節還令處於“春節冬眠期”的酒店業迅速甦醒。目前,上海幾乎所有的四五星級酒店均介入了情人節商戰。早在半個多月前,一些酒店的“情人節套餐”就急不可待地躍入了人們的視線。按照往年慣例,這類套餐一般是指“特色餐飲+打折客房”。

  今年,一些酒店還參照婚禮程序,首次推出了“入住總統套房+豪華轎車接送+豪華遊輪宴會”等套裝産品,最高價格也達到了令人咋舌的188888元。

  滬上星級酒店對情人節極盡奢華之能事,對相鄰的元宵節卻頗為看淡。一位民營企業老闆曾想找一個環境舒適、高雅的酒店,讓外地員工在元宵節吃頓團圓飯,結果未能如願,許多星級酒店都沒有應節的特色餐飲和價格優惠,甚至連湯圓都是速凍食品,令他十分遺憾。

  載體單一 傳統節日該拿什麼來愛你

  “傳統節日,我們該拿什麼來愛你?”在天津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的張小姐的感慨,道出了時下許多人對我國傳統節日漸行漸遠的無奈。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麥收指出,中國傳統節日沉澱了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是由於挖掘不夠和載體單一,其正在傳承中“疲軟”並逐漸消失。而洋節因沒有固定模式且經“本土化”改造後,具有了豐富多彩的形式,滿足了人們放鬆和釋放情緒的心理需求。

  土節的“乾癟”必然遭遇洋節“豐盈”的衝擊。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份調查顯示,53.6%的年輕人是為了快樂才喜歡“洋節”的,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鬆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

  實際上,在我國傳統風俗中,“正月十五鬧元宵”,鬧騰得越厲害,就顯示日子越紅火。一個“鬧”字,將春節的歡樂氣氛推向了第二個高潮,只有元宵節的燈火繁花散盡之後,才算過了一個圓滿的年。

  據記載,在唐玄宗開元盛世年間,長安的燈市規模浩大,燃燈5萬盞,花燈式樣繁多,還出現了廣達20間、高150尺的巨型燈樓。成千上萬的宮女和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當年中國這種舉城歡慶的盛況,恐怕連今天的巴西狂歡節也望塵莫及。

  “我們要重估節日文化中的狂歡意識。”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吳岳添研究員近日撰文指出:“西方人熱情奔放的天性,使巴西和柏林等地的狂歡節充滿了狂熱的情調,其實與神州大地燃遍爆竹煙花的歡樂氣氛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上海的旅遊專家還指出,與其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千方百計地模倣西方的狂歡節吸引人們參加,為什麼不就地取材,將我們傳統的元宵節之“鬧”推陳出新、發揚光大,變成國人告別春節的最後一次“狂歡”?而不僅僅將“鬧元宵”的習俗保留在少數幾個旅遊景點,變成現代生活中的“古董”。

   “洋”盛“土”衰 折射傳統文化遭遇冷落和尷尬

  “洋”盛“土”衰,折射出的是傳統文化遭遇到冷落和尷尬。不能否認,傳統節日如今確實存在“疲軟”的成分,但如若將之視為敝屣,並立刻投入洋節的懷抱,就會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極大的衝擊和傷害。馮驥才説,倘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節日,還能説是一個民族嗎?

  洋節的“入侵”實際上並不是孤立的現象,一方面有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又有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衝擊,讓傳到我們手中的文化支離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東西。借用一直致力於搶救民間文化的著名作家馮驥才的話説,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這才是最可怕的,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馮驥才認為,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裏最主要的核心。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它的精神載體不復存在了。

  “形”“神”並揚 讓傳統節日文化在創新中“復興”

  全球化催化了人類的價值趨同,而節日是保持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塊陣地。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麥收指出,“洋”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在文化認同感嚴重缺乏的今天,必須要搶救和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

  郝麥收説,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元宵節不僅蘊涵著闔家團圓的寄託,而且蘊涵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美好愛情,但遺憾的是,挖掘十分不夠。

  馮驥才強調,不應將洋節看成是洪水猛獸,類似母親節這樣的外來節日,可以彌補我國傳統節日的不足。郝麥收説,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洋節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與交流的體現,必須尊重其代表的文化,但同時也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記者劉元旭、張建松)

責編:唐峰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