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3日 18:30 來源:新華社
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共同行動——三大方略合力破解“三農”難題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董峻、姚潤豐) 實行中央、地方分級負責,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國的共同行動。這是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員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要點時強調,明年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有良好開局。以此為新起點,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即將出臺,日趨合理的公共財政體系將使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及國民經濟其他方面協調發展,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改善。
千方百計讓農民增産增收
目前中國農業仍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民收入近年來持續增長緩慢,已經成為“三農”困境的關鍵問題。
儘管近兩年中央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減輕農民負擔、刺激糧食生産等方面效果明顯,但總的説來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認為,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趨勢,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全面實現小康的目標就很困難。事實上,即使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去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比農村高出1.3倍,絕對差距約為9300多元。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促進農民增收,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壯大縣域經濟,充分挖掘農村內部增收潛力,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11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進一步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扶持政策,穩定發展糧食生産,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對此,經濟界人士認為,促進農民增收,關鍵是要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既要從“三農”本身考慮問題、尋找出路,更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思考問題、研究對策。農業生産方面,今後國家將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組織實施優質糧食産業等重點工程,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同時要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表示,“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時期,必須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
“轉變”戰略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要加快轉型,農村富餘勞動力要加快轉移。
“拓展”戰略要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抓農村,拓展農業産業鏈條,拓展農産品市場,拓展社會化服務領域。
“提升”戰略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能力,提升農業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農業政策支持保護水平。
為確保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明年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邁出有力的一步,農業部近日已規劃了明年要重點推進的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示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升、優勢農産品産業帶構建、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十大行動”。
深化農村改革:新農村建設動力支撐
“新農村建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關係、工農關繫上的第三次重大調整。”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馬曉河認為,第一次調整是指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土地承包給農民,分權是其核心。2003年開始的農村稅費改革為第二次調整,調整的核心是減負。
11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這場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産關係的調整,也涉及農村上層建築的變革,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解決當前農村面臨許多問題的關鍵。
經濟界人士普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政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全面落實二輪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確權、確地到戶,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在此基礎上,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建立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的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説,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如何才能具備厚實的經濟基礎和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關鍵的前提是把深化農村改革和深化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相結合,尤其是著力於中央和省一級的行政管理機構的改革和縣級綜合配套改革,建立一個更為公平的國民收入再分配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明年全國將取消農業稅,這對廣大農民是一條重大利好消息,但也隨之帶來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農村改革並不會因“皇糧國稅”的取消而結束。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將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著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改革所涉及的還不僅如此。今後的改革重點還包括,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讓更多農民享有更多公共服務
河南省建設廳日前向省內外建築設計單位和個人公開徵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優秀設計方案”,中獎的設計方案將作為河南省新農村建設新住宅的樣板進行推廣。這個農業大省最近還決定“十一五”期間對農村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
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成為今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11月28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明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時明確提出,國務院各部門要明確自身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調整工作思路,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
此前的10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由中國財政部和世界銀行聯合舉辦的公共財政覆蓋農村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致辭指出,中國將努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形成城鄉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繁榮、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目標雖已明確,但任務並不輕鬆:目前,佔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學生是城市中學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城鄉社會保障覆蓋率之比高達22:1。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認為,儘管我國財政正在逐步向公共財政轉變,財政投入已經涉及到了農村公共産品的各個領域,但農村公共産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農村落後於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觀。
為此,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增加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投入。
有關方面表示,明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縣(市、區)由目前佔全國的21%擴大到40%左右,中央財政對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礎上再增加10元。地方財政要相應增加補助。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