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養老制度謀變:財政困境下的應急選擇?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5日 09:34 來源:

  國際金融報消息: “從2006年1月1日起,個人賬戶的規模統一由本人繳費工資的11%調整為8%,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單位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

  11月13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對新華社如是表示,並稱此舉係為與“做實個人賬戶”相銜接。

  16日,面對隨之而起的軒然大波,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養老司司長焦凱平出面,為田部長的話加上一個注腳:對於企業職工養老制度變革這一重大事項,還有待國務院和各相關部門召開會議,目前還未定論。並且,他“安撫”説,“儘管職工個人賬戶的規模可能將降低至8%,但改革絕不會以犧牲職工待遇為代價,職工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標準不會降低。”

  焦的潛臺詞是,已經在遼寧乃至東三省進行數年試點的以“做實個人賬戶”為特徵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即將在全國推行,“改革的大方向和基本內容已基本確定”。田成平部長為其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涵:“做實個人賬戶,積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8000億窟窿與財政之困

  在退休人員逐年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據《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透露,到“十五”末期,這一數字將達到8000多億元記者了解到,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目前正在做一件事:為“虛賬實記”宣傳造勢。他們採取宣傳手冊和告知單的形式,通過社區、街道的工作網絡上門送發或郵寄到每個家庭,告知市民“虛賬實記”的相關信息及每個參保人員“虛賬實記”的金額。《上海市城鎮養老保險“虛賬實記”實施方案》已于9月23日獲該市人大通過,10月28日下發若干處理意見,11月1日正式啟動。

  “虛賬實記”是上海市為“做實個人賬戶”先做的一步基礎性工作,“只有先記實個人賬戶,才能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為此,上海市對“1992年底以前參加工作,並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養老保險,且在方案實施前尚未辦理退休手續的人員”的個人賬戶只記載工作年限而不直接反映賬戶金額的“虛賬”按照歷年來的企業養老保險待遇計算規則,轉換為記賬金額,一次性記入個人賬戶,並與其1993年以後實際繳納的個人賬戶記載金額合併,構成一個完整的個人賬戶。

  據上海市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祝均一局長透露,國務院在要求上海“面上推開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的同時”,還要“在構建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方面作出探索”。為此,上海著手構建養老保險“統賬分理”(社會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基金實行分別管理)新模式,而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只是該模式改革中的核心內容之一,“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養老保險‘統賬分理’新模式逐步形成的過程”。據設想,“統賬分理”模式將形成“四個機制”(縮小養老金收入差距、有利於公平分配的政府投入機制;通過市場運作增加基金來源的機制;鼓勵“新人”早投入、多積累、少依賴的養老保險機制;對“老人”實行養老金補償的機制)。

  “虛賬實記”這一制度所依賴的背景,是養老金賬戶長期“空賬”運轉的現實。這一現實並不僅僅在上海存在,是全國的一個普遍現象。據了解,在退休人員逐年遞增的情況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以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增加。據《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透露,到“十五”末期,這一數字將達到8000多億元。

  缺口驚人。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部長鄭斯林透露,目前我國養老金缺口達2.5萬億,相當於我國近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10月22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援引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一定假設條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萬億元。”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教授等人完成的《劃撥國有資産,償還養老金隱性債務》研究顯示,在新舊養老制度的轉軌過程中,産生了約8萬億元人民幣的養老金債務總額。

  調整原因由來已久作出調整的原因由來已久。2000年以前就處於空賬運轉,圍繞著要不要做實,人們一直有爭論,並且從未中斷過“作出調整的原因由來已久。

  2000年以前就處於空賬運轉,圍繞著要不要做實,人們一直有爭論,並且這一爭論也從未中斷過。”李紹光教授説。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是一個以企業(單位)為載體的“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險制度(所謂“現收現付制”,就是用當代勞動者繳納的個人養老費支付退休勞動者的養老待遇,當年提取,當年支付完畢,不做任何積累)。

  1995年,國務院頒發的6號文件《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規定:實行個人繳費前,國企職工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年限。這意味著,1997年前退休的人員以及1997年前已經工作的人員,他們1997年前的個人賬戶並沒有任何積累,是一個“空賬戶”。但是現在或者以後都需要支付,這就形成一個缺口。

  逐漸,國務院意識到缺口的嚴重性,于2000年底選擇遼寧省進行以做實個人賬戶為重點的完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試點。2001年7月,遼寧省為期3年的試點啟動。試點前,個人賬戶的規模是本人繳費工資的11%,其中個人出5%,單位出6%。試點後,個人賬戶的規模下調到8%,但要完全由個人繳納,企業繳費部分不再劃入個人賬戶,而企業原繳費工資總額20%的繳費比例不變,並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試點中,因為個人賬戶的資金不能再挪作他用,當期統籌部門的資金不足以發放養老金,缺口由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別承擔75%和25%。

  2004年初,國務院把試點範圍擴大到黑龍江和吉林,今年要求全國啟動。但由於中央沒有明確規定分擔比例,所以,進行並不順利。因為該項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補充個人賬戶,並且個人賬戶做實後,統籌賬戶的缺口還必然會進一步放大。從1998年至2004年,國家財政補助當期基本養老保險計劃資金近2000億元,未來數字更大。

  改變有利社保效益“做實個人賬戶”,是為了有效地將我國現行的“現收現付制”轉向真正意義上的“部分基金制”,這有利於減緩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代際養老負擔轉移風險。

  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董登新教授贊同焦凱平司長的説法:“此次調整後,從僱主和僱員的各自負擔及總體負擔而言,沒有絲毫的變化,只是在兩個賬戶的分割比例上作了重新調整:僱員繳費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僱主繳費則全部進入社會統籌賬戶。也就是説,從結構上看,做實後的個人賬戶比過去的名義上的個人賬戶減少了3%的繳費;相反,社會統籌賬戶則增加了3%的繳費,這樣做有利於儘快縮小養老金缺口規模。”

  他認為,“做實個人賬戶”,是為了有效地將我國現行的“現收現付制”轉向真正意義上的“部分基金制”,這有利於減緩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代際養老負擔轉移風險,同時調動受益者的繳費積極性,強化受益者的繳費責任。“因此,做實個人賬戶的改革之舉,應該説主要是為了保護受益者(尤其是年輕的參保者)的合法權益,對個人有百益而無一害。”董説。

  “很明顯,如果社會統籌不增加,個人賬戶減少,那總數肯定是會降低的。”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洪春認為,“這次調整更強調效益而不是公平,從長遠來看,對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有利的。”

  李紹光教授則提醒政府要“加大個人賬戶的比例”,“這裡的統籌和個人賬戶,理論上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養老金計劃。統籌是公共養老金計劃,是現收現付的,目前主要還是靠政府的行政體系來維持。個人賬戶屬於強制性儲蓄計劃,從11%到8%是減少了。但如果把統籌和個人賬戶二者合起來看,個人將來養老所獲得的未必會減少。至於這個調整是不是要經過聽證,這是個決策程序問題,也是個公共選擇問題”。

  不過,個人收入“未必會減少”,是以統籌的加大為代價的。而“因為統籌比重大了,所以決定未來養老金收入高低的因素,現收現付變大了。但統籌這塊會不會減少,主觀上看政府的信用,客觀上看屆時經濟條件的限制。現期來講,因為個人賬戶是從空賬到做實,要靠財政收入來實現,所以財政的壓力會加大,所以有一個搭配問題。按什麼樣的比例合適,經濟學理論上有研究,但在我國還缺少實證研究。如果統籌大一些,採取現收現付的方式,政府的財政壓力會增大,有可能導致稅負過高。”

  而保障政府的信用,目前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總的來説,市場發揮作用的比例還不夠大。我認為,個人賬戶的比例有必要加大一些,這樣可以讓政府有更多的力量去做其他必須做的事情,比如醫療保險、社區養老院等在內的諸多社會保障事項。”

  “隨著老齡化臨近,養老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現在的家庭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應付那時候的需要。也曾説過政府的財政收入中拿出15%到20%的比例用於社會保障,但如何規定一直不明確。要把這些事情做好,政府在社會保障上的投入可能不是20%就能打住的。這些,也需要政府投入。如何投入?從消費上還是從供給上?需要權衡。”李紹光教授説。(許凱)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