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當前經濟運行特點與走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21日 15:11 來源:

  經濟日報消息:

  經過2002—2004年的加速增長之後,2005年我國經濟進入穩定增長期,GDP增速呈現高位趨穩態勢,就業增加,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高位回穩,消費需求繼續平穩增長,物價水平穩步回落,財政金融平穩運行,整個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繼續發展。同時,國內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企業利潤增幅回落、部分行業産能過剩、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以及貿易順差過多等新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加,主要是貿易摩擦加劇並呈常態化,石油價格高位徘徊,美國、歐盟、日本經濟增長可能放慢等。

  綜合分析,今明兩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勢頭,預計經濟增速將保持在9%左右。明年宜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深化關鍵領域改革,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打好“十一五”開局基礎,努力延長這一輪經濟穩定增長期。

  對我國經濟走勢的基本判斷

  從GDP、投資、消費需求與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的動態看,我國經濟運行已從2003年四季度的增長高峰回落,進入相對平穩的增長階段。主要表現是:首先,GDP增速已連續5個季度穩定在9.2%—9.6%;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已分別回穩到11%和8%左右。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從去年的45.7%回落為今年1—8月的20.7%,這種下滑帶有合理回調的性質,且比年初有小幅度上升。其次,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從2004年一季度47.8%的增長高峰大幅度回落後,今年前9個月基本穩定在27%左右。投資結構繼續調整,房地産、鋼鐵、建材、石化和電力等行業投資明顯回落,機械加工、農副産品加工、採掘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投資增速加快。第三,消費需求繼續平穩增長,扣除物價因素,前8個月實際增長基本穩定在11%左右,略高於1996年以來10%的平均增速。第四,物價穩步回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004年7月5.3%的短期高峰回落到今年8月份的1.3%,1—9月生産資料價格指數穩定在4.4%。

  目前我國經濟的平穩增長態勢説明,這一輪宏觀調控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及時的、有效的。明年乃至以後幾年,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潛力仍然較大。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除了消費結構升級勢頭強勁、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因素之外,還有一些新的因素:

  一是國內民間投資日趨活躍。今年1—8月,城鎮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增速達到27.4%,比年初回升3個百分點左右。但是,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累計增速只有11.7%,而去年同期是57.8%。此外,今年1—7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3.4%。在這種情況下,固定資産投資的總體增速並沒有大的下降甚至還有回升,表明國內民間投資增速迅速提高,對保持投資穩定增長起到主要拉動作用。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速度有漲有落,出現一些新態勢。今年以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總體上快於沿海地區;而在沿海地區中,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總體上快於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今年1—8月,中西部地區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廣西、四川、青海的工業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東、河北、天津的工業與投資增速也大都高於南部沿海的廣東、浙江等地區。雖有部分省區市經濟增幅回落,也有部分省區市經濟增速加快,總體上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

  三是我國出口産品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彰顯,即使面臨新的紡織品配額限制和貿易摩擦增加,出口快速增長的態勢在短期內仍將繼續保持。

  未來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收縮性或不利因素,主要有:經濟週期性收縮因素相繼顯現;工業增長景氣回落的行業範圍擴大;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可能下降,進口需求會減少。

  綜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預測,今明兩年我國經濟增長仍將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態勢,不易明顯反彈;如果調控得當,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也很小。預計2005年經濟增速為9.2%,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投資增幅略低於去年,消費實際增長11%。預計2006年經濟增速為9%左右,消費價格漲幅低於3%,投資增幅可能略低於今年,消費增幅會略有提高。

  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的新問題

  (一)原材料行業産能過剩凸現。鋼材、電解鋁、水泥和平板玻璃行業産能過剩尤為嚴重,引起價格和利潤大幅度下降,虧損上升。2005年1—9月工業企業虧損額同比增長53.1%。目前工業企業庫存水平上升過快。從2004年3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産成品資金佔用增速均在20%左右,6月份工業企業産成品資金佔用已達到11549億元。這些情況説明,隨著投資和工業增速回穩,我國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

  (二)國際高油價的衝擊。國際油價變動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普遍認為低油價的時代已經結束,高油價的時代已然來臨。據分析,國際油價區間將從過去的10—40美元/桶上漲到40—80美元/桶,未來的長期均價會在50—60美元/桶之間。目前我國對成品油實行政府定價,國內油價大大低於國際市場,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國際高油價向國內經濟體系傳導。根據入世承諾,2006年底我國將全面放開成品油市場,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已迫在眉睫。

  (三)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影響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糧價對農民增收的拉動力下降。二是農資價格居高不下。三是政策因素對農民增收的刺激作用減弱。

  (四)今年以來,貿易順差大幅上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疊加,國際收支出現明顯失衡。

  宏觀經濟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明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打好開局基礎十分重要。鋻於經濟走勢趨穩,宏觀經濟政策宜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政策力度既不擴張,也不緊縮,注意做好預調和微調。明年宏觀調控主要預期目標可定為:經濟增長8%,消費物價漲幅控制在3%左右,保持投資穩定增長,擴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加重視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同時,切實深化關鍵領域改革,著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把發展的重點轉到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上來。

  (一)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適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趨勢,明年宜進一步強化穩健財政政策信號。可以考慮兩種方案:一是大規模削減或停發建設國債,保持現有赤字規模,適度增加預算內投資。二是較大幅度削減建設國債,少量縮減赤字,預算內投資規模不變。無論採取何種方案,都需繼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注意控制政府投資和自身行政開支,增加政府用於公共服務的經常性支出,保證公共財政資源向貧困群體和亟待加強的社會薄弱環節傾斜。

  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稅收體系,推進企業所得稅並軌,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範圍,加快制定物業稅、資源稅、消費稅、燃油稅改革方案,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逐步減少現行過多的財政層級,研究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縮小專項轉移支付,拓寬規範的財稅收入來源,滿足各級政府正常的公共開支需要。

  (二)貨幣政策應繼續維持穩健基調,加快各項金融改革

  為延長經濟增長的平穩期,並考慮發展直接融資的需要,貨幣信貸宜保持適度增長,增幅不宜設定過高。

  近期宜著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信用制度,以保證金融機構的安全和存款戶的利益,激勵貸款經營活動。同時,以發展企業債和企業短期融資券為重點,逐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快改革企業債發行審批制度,簡化手續,並適度擴大債券利率浮動上限。

  多管齊下,建議遏制外匯資金過快流入,並使外匯資金平穩流出。

  在使外匯資金平穩流出方面,建議適度放鬆非國有企業對外投資的用匯限制,提高限額標準,簡化審批手續。支持各類企業“走出去”,特別對購並戰略性資源的項目,予以積極支持。

  (三)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大力促進農民增收

  完善糧食市場穩定機制,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補貼規模宜維持在2005年的水平,並增加對良種、化肥、農藥、薄膜、柴油的補貼。落實對重點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玉米出口,控制小麥進口的數量和節奏。整頓農資市場,防止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加強對糧食主産區的財政支持,以緩解縣鄉財政收支矛盾。

  儘快制定分地區的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下氣力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等突出問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切實保障農民的各項土地權益。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保障被徵地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處置權等利益。

  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立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開闢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整合財政現有各項支農資金,優化投入結構。加快發展農村正規金融,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改革試點,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資金投放,緩解農村資金供求矛盾。

  (四)加快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優化進出口結構

  建議從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入手,逐步加快水資源、能源、礦産等資源定價和稅費改革,以遏制濫用資源、低價出口傾向。在國際油價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成品油價格改革時機宜慎重選擇,但久拖不決可能代價更大。

  在出口環節,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密集産品出口,可繼續下調出口退稅稅率和加徵關稅,在條件成熟時以加徵出口資源稅代替退稅政策,加大對出口結構的調節力度。在進口環節,對國內已經具備生産能力的設備進口,應調整用減免關稅鼓勵投資設備進口的政策,以促進國內裝備工業産品與進口産品公平競爭。

  為有效應對貿易摩擦常態化趨勢,應儘快健全行業組織,加強維權和自律機制,可從出口企業集中的地方做起。

  (五)加強綜合配套改革,推進企業自主創新

  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協調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産業技術政策和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大力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

  在財稅政策方面可以考慮:增加研發投入和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減持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使之轉向能夠帶動技術創新的重點高科技領域;對高技術企業實行加速折舊、率先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通過減稅鼓勵風險投資;發揮好政府採購政策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作用。

  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考慮,降低股份公司設立門檻;建立多層次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市場,開通技術創新企業和風險資本的進入、退出機制;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特別是地方中小銀行以及合作金融機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根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制定産業技術創新政策,明確創新導向和評價標準,特別應重視關鍵領域的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謝伏瞻 劉世錦 謝伏瞻 劉世錦 盧中原 李建偉 王召 宣曉偉 )

責編:湯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