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出面為醫改正名 稱醫療體制並非今不如昔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2日 09:00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在全國上下熱議官方公開承認20多年來的醫療體制改革“基本”失敗這一尷尬又新鮮的事情的時候,20余名專家開始出面為醫改“正名”。

  在8月27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京舉辦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評估與展望”改革形勢分析會上,專家們提出,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功在其外”,雖然存在的問題很嚴重,但並非“今不如昔”,應該正確地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行基本評估。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表示,人們對醫療改革不滿意主要是“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種種弊端不滿意”,具體説就是對城鄉分割的醫療衛生體制不滿;對城鄉公共醫療體系不健全不滿;對嚴重的等級制不滿;對多數公立醫院效率低下、浪費嚴重、服務態度不好不滿。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傳統體制下公共醫療衛生體系有不少問題,現在醫療方面的問題可認為是“矛盾凸顯期”裏面的陣痛,是一種綜合的反映,不能簡單地説是哪個方面的原因。面對部分的過度市場化和部分的過度官場化的交織,應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有專家特別提到,我國醫療服務的“市場化”只在很小範圍、很少區域(如遼寧海城、江蘇宿遷)出現過,把公立醫院出售給私人,變成民營的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院,而90%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依然還是政府國有的(按病床和門診量的比例)。如果要把看病難和看病貴歸罪于“市場化”,那也主要發生在公立醫療機構,應該把它歸罪為“沒有民營化的商業化”更合適,這是一種“偽市場化”。

  而與此同時,醫療衛生服務是一個公認的存在信息高度不對稱的領域,在這樣的領域很容易出現過度官場化。但政府如果不適當干預,市場機制將出現嚴重失靈,由此將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損失。

  政府干預的方式包括直接建立公立醫院提供服務、出錢購買服務(直接補貼消費者或直接補貼醫院),或對各類不同性質的服務提供者進行基於統一規則的監管。賈康説,根據不同的層次,政府可以以不同力度介入,但總體必要的監管,政府都得做好。

  有專家指出,現在政府尚未擺脫“大政府、小責任”的歷史背影,應儘快立法,在法律的框架裏,明確政府、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護執業者、保險機構以及患者的權利和義務。

  如何既發揮好市場的作用,又不缺失政府的公益職責?常修澤認為,應該實行“三類性質、三種投資、三層運作”相結合的醫療衛生體制框架。一是按照公共性、準公共性和營利性劃分醫療機構的類型。二是按照政府投資、非政府組織(NGO)投資、經營性機構投資劃分投資渠道。三是按照供給、投資、經營劃分運作層次。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並不意味著政府一定去投資,而政府投資,也並不意味政府去直接經營管理。”常修澤表示,“政府去提供服務,完全可以由民間投資,政府去購買服務。同時,即便是政府投資也未必是去直接經營,也可以委託經營。” (記者 馬曉華 發自北京)

責編:陳桑桑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