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9日 14:02 來源:
7月18日上午,號稱中國首家低成本航空的春秋航空公司的首個航班,滿載180名旅客從上海虹橋機場直飛煙臺。在首航去煙臺的168位旅客中,只有32位散客,剩下的都是春秋航空的母公司春秋國旅招募的旅遊團隊。
首航航班的199元特價票此前最受關注,但可惜只有13張,僅佔全部票數的7%左右。而機上更多的旅客卻只享受到最多8折的優惠。而且正如春秋航空執行總裁葛學進所説:其實目前出臺的199元的超低票價,只是春秋航空針對開航打出的促銷價格,這樣的票價只會持續幾週。換言之,吸人眼球的“廉價”招牌不僅是少數的而且是短暫的。公眾期待之中的廉價航空,仍然只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13張廉價票,32位散客,與傳媒對春秋航空的高度關注熱情相比,與公眾對春秋航空的強烈期待心情相比,人們難免産生一種失望感。我們不禁發現,就像商家為了招徠顧客,所以拿出一兩件超級便宜的商品挂在外面作為由頭一樣,廉價航空的促銷戰略其實並不高明,“廉價”除了換來空前的名氣之外,也就僅僅只是一塊招牌而已。
真正的廉價首先受到成本的制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以及機上餐飲、行李托運等服務項目,這些可控成本一般只佔30%左右,更多的成本是不可控成本,主要包括航材、航油及飛機的起降費用等。“不可控”的原因在於航材、航油等一直處於壟斷經營狀態,沒有節省的餘地。壟斷不能打破,自由交易的航空工業市場不能形成,“省之於旅客”的“廉價”,只能是一個缺乏更多實質內容支撐的空殼子。
廉價還受到同行的抵制和規則的約束。基於利益驅動,同行對對手的價格政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敏感,他們形成“高價同盟”或“漲價同盟”是容易的,但要形成“低價同盟”或“跌價同盟”則相當困難。雖然消費者被口頭上供為“上帝”,但讓消費者滿意顯然沒有讓錢袋滿意來得重要。目前只有1架飛機的春秋航空,在行業老大們面前,扮“鯰魚”困難,被大佬們看做“小丑”卻相當可能。更何況國家機票價格並未放開,一把“不得低於4.5折”的大鍘刀,切斷了公眾的“廉價”夢。
一家或幾家航空公司扮演“鯰魚”角色,然後其他航空公司紛紛效倣,於是形成一個廉價航空市場——事實證明,這條“廉價”路線可能註定是行不通的。即使繼春秋航空之後,又有幾家航空公司扛起“廉價”的大旗,形式仍可能遠大於內容,廉價的名氣與廉價的實質很難相符。真正的廉價之路,只能在於一系列改革基礎上的整體變化,而不在於個別航空公司的“廉價”概念炒作。(舒聖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