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12日 21:09 來源:
| |
首家內地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 |
| |
張恩照 |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年初以來,國內多家銀行機構陸續爆出大案要案,建設銀行董事長張恩照也因捲入相關案件而辭職;在審計長李金華日前提交的審計報告中,來自銀行業的案件仍赫然在榜。
最近,在中國金融體系中佔據比重最大的工商銀行正式啟動了股份制改造計劃,交通銀行則在香港成功上市。這些利好消息的出臺,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沖淡了籠罩在中國銀行業上空的大案陰雲,但大要案頻發所引發的對中國金融業改革的信任危機卻難以徹底抹去。
“中國的金融業正面臨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中國人民銀行一位負責人説。
“形似”到“神似”還有漫長之路
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季度,中、建兩行分別實現盈利191億元和173億元;截至3月末,兩行不良率分別為4.67%和3.47%。同時,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公司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兩家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已初步實現“形似”。
“但是,從‘形似’到‘神似’還將有一個漫長過程,特別是最近連續發生在試點銀行的案件,更説明了‘神似’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總的來説,國有商業銀行增長方式和盈利模式的變化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要十年磨一劍,持續而穩健地進行改革。”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認為。
“銀行業頻頻發生的案件多呈現下列特徵:發生在操作風險領域,內外勾結案件凸現,大部分集中在基層。這是舊體制弊端、當前社會矛盾、社會信用環境以及傳統銀行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交織與作用的結果,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管理體制不完善、基本制度執行不力、內控制度不落實和對基層機構特別是對機構負責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劉明康説。
專家指出,一段時期以來大要案頻發,不僅反映出國有商業銀行內控和風險管理方面的缺陷,也反映出外部監管、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上市後可能導致更大的風險相比,此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是永恒目標
人們注意到,大要案的曝光,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銀監會在迅速出臺了關於防範操作風險的13條要求後,連續多次召開監管會議,全面部署銀行業監管。這些舉動向外界人士傳遞出信號:監管部門開始亮出“殺手锏”。
劉明康日前説,銀監會將實行重大案件責任追究制度,哪出了案件,就要上追兩級的領導責任,同時對經營管理和內審稽核這兩條線上實施雙線問責,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從內控制度和考核評價辦法上建立防範案件風險的長效機制。
銀監會明確表示,將進一步核實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資産質量狀況,掌握各行貸款五級分類真實性與核銷貸款管理情況,並決定對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65家分支行貸款五級分類真實性與核銷貸款管理狀況進行現場檢查。
為進一步擴大城市商業銀行信息披露試點行範圍,在原32家試點行的基礎上,今年將再增加38家城市商業銀行作為信息披露試點行,重點提高城市商業銀行對信息披露的認識。
目前,強勁的監管風暴正在吹遍中國銀行業的角角落落。中行成立了內部控制專家小組,改進問責制;建行在強化內控機制、防範案件方面啟動了三項改革舉措;工行、農行也分別展開了“拉網式”大檢查。
咬定改革不放鬆
今年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已經邁出了重要的實質性步伐。目前,改革正處於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積極準備上市的攻堅階段。上市後,兩家銀行會面臨著資本市場的約束,公司治理也將更為完善。
“隨著我國社會結構日趨多元化,商業銀行面臨的社會情況越來越複雜,風險點日益增多,但也要看到,案件是發生在少數銀行基層機構的個別人員違法違規行為,不能以此推斷整個銀行業都出了問題,更不能因此動搖推進銀行業改革開放的信心。”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車迎新指出。 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日前則表示,雖然中國發生了一些金融案件,但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總體進程不會有太大影響。
中國工商銀行的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已于近日展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通過運用外匯儲備150億美元補充工行資本金,使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6%,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使資本充足率超過8%。仔細品味這一改革安排,不難發現,這是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國有銀行間差別性的充分兼顧,帶有比較明顯的激勵措施。
人們有理由相信,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程的不斷加快,將使我國銀行業的微觀機制得到進一步改善,一個有利於商業銀行持續、穩健經營的微觀體制將逐步得到完善。
責編: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