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經濟步入溫和調整期 宏觀調控應未雨綢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2日 17:11 來源:

  瞭望新聞週刊消息:中國經濟自2001年出現7.5%的增長“拐點”之後,至今已經歷了3年的上升期,GDP也呈逐年加速態勢,2002年-2004年的GDP增速分別為8.3%、9.3%和9.5%。根據以往每5年一次短週期變化的規律,中國經濟在經過2年-3年上升期後,應該會有一個繁榮後的調整階段。

  事實上,今年1月-5月的相關數據也在支撐這樣一個判斷,即新一輪經濟增長在經歷了三年的上升期後,目前開始步入溫和調整階段,雖然當前經濟處於較為理想的區間,但宏觀調控應未雨綢繆,防止未來出現滑坡。

   溫和調整階段:GDP增幅將在7%~9.5%區間

  我國前兩年的經濟運行經驗表明,GDP年度增長超過9%、季度增長超過9.5%時,能源資源等各方面都將面臨比較大的壓力:煤電油運非常緊張,資源品市場供求失衡,貨幣信貸擴張過快,經濟積累通脹和金融風險等。數據表明,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資源背景下,若要實現9%以上的GDP增長,必須有25%左右的投資增長,16%左右的工業增長以及200億~300億美元的凈出口支撐。而長期這樣下去,國內和國際市場都難以承受。

  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下調到9%以內,經濟運行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壓力會小一些,經濟系統也會更為健康一些。

  事實上,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高增長後,目前開始出現溫和調整的趨勢,這從當前最新的宏觀經濟指標可以看出:

  第一,作為調控指標的貨幣、信貸的增長,在2003年分別超過20%和23%後,出現季度減速趨勢,最近幾個月一直在政策調控區間(12%~20%)的下限附近。如果持續穩定在這個水平,貨幣、信貸這個水龍頭繼續擰緊,則後期的流動性和信用會繼續趨緊。

  第二,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在去年一季度達到峰值後,開始出現波浪式下降趨勢。儘管最近幾個月還在25%左右的高位,但如果剛出臺不久的控制資源品出口和控制房地産的政策措施逐步見效,下半年製造業和建築業投資增長會明顯減速。

  第三,工業增加值增長減速雖然比較緩慢,前年17%,去年16.7%,今年一季度16.2%,4月份16%,但畢竟是在減速,沒有加速。如果將前期對工業投資控制的“時滯”,以及最近工業品市場銷售壓力增大等因素考慮進來,預計下半年工業增長速度會繼續下降。

  第四,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減速滯後一些,其名義增長在今年2月達到15.8%的峰值後,三四月份分別為13.9%和12.2%,扣除價格因素後的實際增長分別為12.3%和11.5%,在房地産控制力度加大後,住房購買需求會隨之收縮,這會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難度加大。

  第五,産成品庫存增長,2003年以前在12%以下,去年以來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説明商品市場供求關係向供略大於求的方向變化。在投資品市場中,前期原材料等上遊産品需求旺盛,下游産品供給過剩,隨著總量需求增長放慢,今後可能出現上下游産品同時過剩的情形。

  第六,價格上漲傾向較為複雜一些,居民消費價格CPI和商品零售價格RPI在去年三季度達到峰值後,呈現下降趨勢,今年四五月份兩項指標都已降到2%以內,而生産資料價格(P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IPI)儘管目前還在7%和5%以上的高位,但與去年四季度的10.3%和7.9%相比,已經下降了3個百分點左右。從全球經濟、投資、貿易增長放慢,以及國內生産資料市場庫存增加的最新情況看,估計今後一段時間內會強化原材料價格下降趨勢,儘管這個過程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演變。

  從以上分析得出的總體判斷是:本輪經濟短週期經過3年上升,去年達到高點後,將在今明兩年轉入溫和調整階段。

  所謂“溫和調整”,是指經濟增速下降幅度不太大,估計比去年9.5%下降2個百分點左右,約在7%~9.5%的區間內。若下降太多,比如降到7%以下,或者“硬著陸”(下降一半,在5%以下),不但會面臨較為嚴重的失業和通貨緊縮壓力,而且可能使整個國民經濟陷入慢性衰退泥潭,錯過黃金期的發展機遇。

   新階段的調控著力點

  要使經濟增長的下降是緩慢的而不是急劇的,是“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就不能聽任市場往下自由滑落,而應當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就如同上升期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一樣。如果任由市場自由滑落,政府無所作為,或者在市場已經出現滑落時政府繼續緊縮,就可能産生下降共振,經濟下調幅度就會很大,甚至可能出現嚴重滑坡。

  防止經濟過度下降,既要注意消除經濟運行中部分地區和行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同時也要有長遠考慮,強化動態均衡意識,根據經濟變化的新趨勢靈活確立宏觀調控著力點。

  經濟溫和調整階段,宏觀調控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首先要本著未雨綢繆的思想,及時應對最新經濟形勢變化。

  從目前靜態看,經濟往下走的趨勢還不很明朗,一季度的GDP增長還有9.4%;4月份的投資、工業和出口增長,分別還在25%、16%和30%以上的高位,這些指標還有下調空間,宏觀調控措施還不能馬上阻止它下降,更不能促使它反彈。但是,我們要看到最近的趨勢性變化,要看到按照新趨勢下去,會在下半年和明年出現什麼樣的情形。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既適應于上升期控制加速增長,也適應于下降期控制加速下滑。

  其次是合理調節先行指標,適當放鬆貨幣信貸。

  作為宏觀調控重要先行指標的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長,已經持續3個季度在長期均衡值15%以下。流通中的現金M0增長持續11個月在12%以下,今年四五月份分別只有9%和9.5%。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從去年9月到年底在13%左右,今年前5個月一直在10%左右徘徊;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促使定期存款增加,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較快一些,但一直在年初計劃的15%以內。全部金融機構信貸餘額的增長自去年8月跌破15%以後,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在存款增長(5月16.3%)快於貸款增長(5月12.4%)的情況下,存貸差目前已經達到7.74萬億元的創記錄水平。這説明,在信貸緊縮給經濟降溫的同時,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和使用效率也在下降。為了經濟平衡,付出一些代價有一定必然性,但付出代價要有個度,不能長期這樣下去。信貸增長目前已接近2001年的水平,其緊縮效應近期還不明顯,但會在半年左右後顯示出來。為了免於將來被動,貨幣政策的近期操作可以偏松一些,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長可以調節到15%這樣一個長期均衡水平,比現在的速度略快一些。

  三是要積極推動三大需求均衡增長。

  在本輪經濟週期的上升階段,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回升的作用力度不同,存在一定的時間差:頭兩年的經濟回升主要靠凈出口和投資拉動:2001-2003年,出口增長從6.8%加速到34.6%,順差增加78億美元,帶動投資增長從13%加速到26.7%,促使GDP增長從7.5%加速到9.3%,而消費增長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反而分別下降1和1.7個百分點;而去年的經濟增長則主要靠消費需求拉動:GDP增長加速0.2個百分點,而消費增長的名義值和實際值分別加速4.2和1個百分點,出口和投資的增長加速分別為0.8、0.9個百分點,順差減少48億美元。

  這裡給我們的重要提示是:在投資增長下降的前提下,如果消費增長延續今年3月以來減速的勢頭,到4月份,其名義值和實際值分別為12.2%和11.5%,比2月份分別減速3.6和1.6個百分點,那麼,從第二季度開始,經濟增長減速可能會加快。這就要求,下一步總需求管理應當將重點放在穩定消費需求增長上。

  四是努力促進“短邊産業”加速增長。

  在本次短週期上升階段中,包括工業和建築業在內的第二産業頭兩年的加速增長非常明顯,逐年加速1.4和2.8個百分點,但去年轉為減速1.5個百分點,今、明兩年估計會延續去年的減速趨勢。農業頭兩年還在徘徊,2002年增長2.9%,只比2001年的2.8略快0.1個百分點,2003年下降到2.5%,而去年突然加速3.8個百分點。由於目前糧食供給形勢比2002年以前明顯改觀,即使採取穩定農業特別是穩定糧食生産的政策,今明兩年第一産業增長也有可能低於去年6.3%的增速。服務業增長有反復,2002年加速0.3個百分點,2003年減速1.1個百分點,去年加速1.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又減速0.7個百分點。3年的均值要比27年的平均值10.2%低2.7個百分點。這就給我們一個重要提示:本次週期性經濟繁榮自始至終靠工業和建築業帶動,農業拉動時間較短,服務業仍未從低迷中走出來,目前仍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短邊産業”。

  五是為企業創造一個效益增進的宏觀環境。

  目前,宏觀經濟增長相對來説較為平穩,但微觀經濟運行比較困難,企業效益問題開始突出起來。以工業為例,2003年利潤增長42.7%,2004年增長38.1%,今年1-4月增速降到15.6%,儘管有色金屬礦、煤炭、石油、非金屬礦、黑色金屬礦和鋼鐵仍分別增長151.4%、98%、69.8%、58.5%、28.9%和19.2%,但是,石油加工及煉焦、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化纖、建築、電力等行業的利潤增長分別為-66.4%、-52%、-40%、-37%、-28.5%,電解鋁一季度實際虧損面達到80%左右,其他下游行業的利潤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一般來説,前期盲目擴張行業出現利潤大幅增長後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每一次經濟繁榮後的調整都將伴隨一定程度的企業效益下降。

  但問題是,利潤下降現象正在向越來越多的行業蔓延,即使是並不爭奪自然資源而更多使用人力資源的軟體行業,其效益也在下降。軟體業利潤在2001年下滑4%以後,2002年和2003分別為-5.9%、-57%,2004年大多數軟體服務企業仍處於虧損經營狀態之中。

  這樣看來,目前企業利潤下降不完全是受經濟景氣變化和宏觀調控的影響,實際上還有經濟環境和宏觀政策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其中,行業間稅負不合理可能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比如,資源行業稅負偏輕,加工行業稅負偏重;製造業稅負偏輕,服務業稅負偏重,等等。除了稅負條件外,融資等方面的條件也存在不合理情況。最近,政府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整。但離實際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需要進一步調整和理順。今後,應當採取更多政策措施,為各類行業之間提供公平合理的外部成本條件,創造一個機會均等的經營環境。這是長期有效地改進企業效益的外部途徑。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調控重點

  為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7%~9%),應對總需求與總供給進行必要的調控。

  總需求方面:一是要控制投資增長下降速率。將過快的投資增長速度降下來,目前25%左右的速度還是偏高,還要繼續調整,但目標值不是越低越好,今明兩年最好穩定在20%左右。農業和農村方面,應當加大對提升糧食生産能力、農業技術改造以及農業生産和農民生活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工業和建築業方面,應當加大對結構升級、技術進步、能源資源開源節流、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性産品研發和製造以及其他有利於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領域的投資;服務業方面,應當全方位改善投資環境,通過財稅、金融等支持手段,全面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推動服務業全面繁榮。

  二是繼續擴大消費需求。採取更加有力的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促使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穩定增長,目標是將實際增長控制在10%以上,名義增長力爭穩定在四五月份的12%左右的增長水平。政策措施包括:繼續推進城市化,擴大城市消費群體;增加就業,加強居民收入預期;加快社保體制改革,穩定家庭開支預期;提高最低工資和低保水平,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購買能力;規範和穩定信貸消費;拓寬消費渠道,繼續擴大汽車、住房和其他耐用品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需求等等。

  三是穩定外貿順差規模。今年1-5月份順差達到創紀錄的300億美元,5月接近90億美元。隨著貿易爭端和摩擦的白熱化,順差規模在經過急劇擴大後應當有所調整。從宏觀經濟長期平衡增長的需要看,今明兩年對外政策導向不宜持續保持超常規順差格局,今年下半年可以爭取外貿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逆差,全年順差規模可以穩定在今年1-5月的水平上。

  總供給方面:第一,控制工業和建築業增長下降速率。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可以考慮從目前的16%進一步下調,建築業特別是房地産業也要進一步降溫。但是,工業和建築業增長不是越低越好,因為在其他産業對其替代的作用還不顯著時,對GDP貢獻率達到55%左右的工業和建築業增速如果下降太多,可能會引起總體經濟滑坡。

  第二,穩定農業特別是穩定糧食供給的增長。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去年糧食産量大幅提升且全球糧食短期供給充足的條件下,要保持穩定增長勢頭,會有一定的難度,增加農業産值應當在結構上多作一些文章。同時,在目前糧食供給較多的情況下,既要適當加大糧食的戰略性儲備,提高糧食安全水平,又要在提升規模化生産和多元化流通水平上做更多的工作,為建立糧食生産長效機制創造條件。

  第三,儘快向民營企業開放現代服務市場。要通過採取財政減稅、金融支持、技術援助、準入放寬、就業及創業扶持和其他措施,促進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尤其是,要在履行WTO承諾向外商開放現代服務業市場之前,儘快向國內民營業主全面開放包括金融、保險、證券、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文教衛生、傳媒娛樂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市場,在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下,促使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這既是經濟短期平衡增長的需要,又是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我們一定要吸取汽車、通信等製造業先向外資開放,大量國內市場以不平等方式讓給外商,而民營企業很晚才以高成本方式進入,結果造成大量國民利益流失的教訓。

  最令人擔心的是,未來我國現代服務業市場整體主導權歸屬面臨巨大挑戰。

  在我國製造業市場開放過程中,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得到了明顯好處,而美國由於採取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和過度市場保護,沒有能夠像歐洲一樣搶佔更多的中國製造業市場,這就是最近中國對外貿易談判中歐洲比美國更有彈性的重要緣故。但是,在全球服務業市場中的份額,獲取服務貿易盈餘的能力和規模方面,美國佔絕對領先地位,在服務技術和服務管理水平方面,美國也明顯優於其他發達國家。所以,美國近年來不斷要求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今後,我們如果繼續走製造業市場開放的老路,不儘早向國內民營企業開放服務市場,不儘早以優惠措施培育民營企業在服務市場中的競爭能力,等到對外商已經開放時再來談“消除服務業發展中的民營歧視”,可能為時已晚,將要付出很大的國民利益凈損失代價!

  從國際競爭角度看,未來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僅面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強大攻勢,而且還會面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挑戰。最近,印度有位部長在談到中印競爭時説,中國贏得短跑,印度贏得馬拉松,中國在製造業上佔有先機,印度在現代服務業上佔有優勢。印度要利用11億人口中70%受過教育、很多人精通英語、半數人在30歲以下的優勢,建立“全球知識中心和知識及服務跨國集散地”。未來,信息和服務跨國流動將會加快,發達國家服務外包將會增加,全球服務總需求擴張將會加快,一國如果在國際信息和服務市場上佔有優勢,不僅可以加快國民經濟增長的步伐,而且有可能從研發和營銷兩個環節控制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我國如果不加快從單一的“製造中心”思維中走出來,不主動搶佔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國際信息和服務市場,就有可能仍然在國際産業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

  所以,下一步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和體制改革措施安排,一定要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一個戰略來考慮,一定要加快向民營企業開放現代服務業市場,通過建立多元競爭的服務市場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來為整個國民經濟提供持續增長的基礎。同時,在工業和建築業增長出現週期性減速的時候,為了防止急劇滑坡,避免經濟衰退,也應當強調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既具有短期平衡的意義,又具有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意義。(陳東琪: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劉棣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