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多方穩定房地産價格事不宜遲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2日 11:37)
人民日報消息:
房價為啥年年漲
31歲的小王是在北京某媒體工作的“白領”,月收入4000多元。一年多來,他為買房操碎了心。他告訴記者:“我工作7年了,如今所有的積蓄,還不夠支付城裏一套普通兩居室的首付。幾年來我一直在盼著房價下跌,但眼下看來,北京房價是‘年年漲、月月漲’,不知道要漲到什麼時候!”
相關閱讀:
七部委《意見》出臺後 北京房産價格何處去?
新政為樓市再添助燃劑 京樓市下半年放量提速
李嘉誠鉅資收購北新嘉園 欲建北京"皇家別墅"
6月1日出臺房屋轉讓新政 北京叫停期房轉讓
九成網友願意持幣待購 京城購房人冷戰開發商
北京:工地揚塵控制不力 達標率僅為57%
北京將立法規定有關部門拖辦房産證將被處罰
北京建委稱房價並未明顯走低 降價説法不可信
統計顯示:京城4月普宅均價比3月漲了11.47%
京城4月普宅均價比3月漲11.47%
目前,住房價格仍呈繼續攀高之勢。在2004年商品房、商品住宅平均價格分別上漲14.4%和15.2%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商品房、商品住宅價格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分別增長12.5%和13.5%。而有關部門最新預測,今年二季度,大中城市房價預計將再漲7.5%。不僅如此,房價過快上漲正從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向其他地區擴展,中部地區漲速加快;同時,增量房價上漲帶動了存量房價上漲的速度也在加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認為,目前房價的快速上漲,主要是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居民改善住房條件的願望強烈推動的。1998年住房制度市場化改革以後,城鎮居民長期被抑制的住房需求逐步釋放。另外,由於戶籍限制弱化,勞動力流動加快,每年約有1500萬人口以不同方式進入城市工作、生活,增加了對城市住房市場不同層次的需求。
其次是供給因素。2003年下半年開始,宏觀調控力度逐步加大,特別是清理整頓開發區,對城市規劃等實行“三暫停”的政策,客觀上減少了土地供給總量,提高了企業、居民對房地産價格的上漲預期。
三是結構性因素。近兩年,在一些大中城市,特別是長三角及沿海一些地區,中高檔樓盤所佔比重逐年增加,在交易總量中比重上升。而低價位樓盤所佔比重下降,特別是經濟適用房所佔比重下降。此外,鋼材等高度相關産品價格的高漲對房價上漲也有推動作用。
房屋投機加大潛在市場風險
除上述因素外,目前房價持續快速上漲,也與投資性、特別是投機炒作增多有關。
國家統計局景氣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張海旺認為,投資性需求是拉動整個房屋需求膨脹的主要因素,目前房價高或增長快的城市基本上都是投資性需求膨脹的地區。
相關閱讀:
人民幣升值預期猶在 海外房地産投機客在行動
酒店商鋪承諾高回報是空話 成功記錄幾乎為零
莫讓房産投資成惡意遊戲 穩定房價是長期目標
北京房地産投資同比去年增幅下降近30%
京房産投資增幅下降近30%區縣投資高於城區
據北京市統計局等部門調查,目前北京市商品住宅投資性購房比例為17%,個別項目投資性購房比例達到了60%—70%。而在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投資性購房比例達到了20%左右,個別區域高達50%。
專家指出,我國房地産市場上,開發資金中有70%來自於銀行貸款,而且個人房貸首付只需要兩成的規定更是使得房産購買力的構成中,銀行貸款成為了主角。房地産投資規模過大,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增加了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如不及時加以控制或處理不當,不利於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並有可能演變成全局性問題,危害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多方入手,穩定房價
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建設部等七部門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把穩定住房價格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相關閱讀:
“七部委意見”第1天:房價北京平靜 上海急跌
上海房價在房産新政實施首日每平米下降1426元
建設部:新政策穩定房市已見成效 房價上漲趨緩
中央加強房産市場宏觀調控 交出合格“成績單”
穩定房價 交出房地産市場調控的合格“成績單”
按七部委要求深圳房地産稅收細則仍在審批之中
CCTV經濟半小時:南京炒房者開始泣血賣房 實錄
特別報道:“6?1”是否會成為房價分水嶺?
6-10級土地住宅單價4526元 高價房將曲高和寡
關注房價:北京六一前辦房産過戶市民猛增數倍
控制房地産價格漲幅,要合理調控市場供求,特別是要遏制投機性炒房,從嚴控制投資性購房。目前有關部委和一些地方已開始啟動信貸、稅收等杠桿,限制短期炒作行為,增加其購房成本,對普通商品住宅和經濟適用房繼續給予稅收優惠。
住房供應結構還要改善,重點解決房地産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包括增加中低檔商品房和廉租房供應,特別是控制高檔公寓、別墅的盲目擴張,增加商品房供給中經濟適用房的比重。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房地産市場調控中的主導作用,打擊投機性土地囤積行為。
此外,要注意引導居民的住房消費行為,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費需求。在一些大中城市,不少人把購買住房作為住房改革的惟一目標和方式。而從國外經驗看,根據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不同的生活發展階段和工作的流動性,解決住房問題既可以購買,也可以租賃,而不應把買房作為惟一模式,更不能不切實際、不顧風險地把住房購置的時間提前,檔次提高,面積擴大。(本報記者 杜海濤)
責編:劉立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