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拒絕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9日 07:48)
中國青年報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6月28日報道,歐盟將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此前本報記者經多方了解,已經從知情人士口中得知“最初評估報告”的大致內容。據悉,這實際上是一個沒有結論的報告。該報告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又從4個主要方面指出中國經濟市場化中存在問題。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4月在上海,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關於“歐盟將於今年6月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有個初步判斷”的一番講話,曾激起了中國人對歐盟“認可”的些許期待。當時,記者曾專訪歐盟委員會對外貿易委員拉米,他表示,6月30日前,歐盟將出臺一個技術層面的“最初評估報告”。這一報告會比較準確地反映歐盟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基調”。這一結論不是“最終的”,卻是“重要的”。
這份尚未公開的報告指出,首先,中國的會計法和破産法等市場經濟法律體制還不夠健全。其次,中國對資源的進出口採取了非市場化控制,比如焦炭出口。第三,中國在知識産權保護,以及含知識産權産品的保護體系存在漏洞,保護力度不夠。第四,中國金融和企業融資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國有企業的融資沒有根據客觀條件,導致了大量的呆賬、壞賬。
有專家告訴記者,該報告指出的4個方面都涉及體系性、制度性問題,在短時間內,中方顯然難以完全滿足歐盟的要求。
這份報告多少讓充滿期待的中國人有些沮喪。不過,分析家指出,中方也不必把該報告中的“技術性問題”看得過重。實際上,連接受記者專訪的拉米都表示,解決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2002年11月,歐盟突然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當時俄羅斯的經濟市場化各項指標遠遠低於中國,而且俄羅斯至今還不是世貿組織成員。據有關專家指出,當時歐盟“承認”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基於3個考慮:反恐合作的需要;俄羅斯在能源方面做出讓步,保證對歐盟的能源供應;俄羅斯出口産品對歐盟沒有太大衝擊力。因此,歐盟當時的決定完全是一個“政治決定”。
有俄羅斯這個先例,中國在“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完全有理由獲得與俄羅斯同樣的待遇。只不過,面對中方的期待和各方的壓力,歐盟顯然採取了“拖延”的方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駐歐盟記者 楊麗明)
鏈結:“身份”問題讓中國很“受傷”
中國與歐盟等發達國家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上的爭論由來已久。儘管中國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歐盟、美國等世界經濟巨頭們一直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由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未獲歐盟的承認,因此歐盟在判定中國商品是否以低於成本價在其境內傾銷時,不是以某類産品在中國國內的價格為參照,而是要以其他類似國家同類産品的價格為參照。
但是,由於選取的“第三國”與中國具體情況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可比性,因此,在歐盟對中國進行的“反傾銷”調查中便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不公平性。這大大影響了中國公司在應付反傾銷指控時的自衛能力。譬如:中國彩電在1993年之前每年出口歐盟100萬台以上,但1993年歐盟開始對中國彩電進行“反傾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歐盟選取的“參照國”是新加坡,而新加坡的勞動力成本是中國的20倍以上。在“不公平”的參照之下,中國彩電被判定為“傾銷”。幾年之後,中國彩電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喪失殆盡。有專家因此指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成了中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的“攔路虎”。
近年來,歐中貿易關係迅速拉近。目前,中歐貿易總額已經達到1350億歐元,歐盟已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與此同時,中國也因此成了歐盟反傾銷的“重災區”。據中國商務部提供的數字,自1979年我國遭遇第一起反傾銷案(糖精納案)以來,迄今歐盟對華累計提起101起反傾銷調查,仍在進行的反傾銷調查案為33起。對華産品立案總數僅次於美國位列第二,影響我出口金額約40億美元,涉案産品基本涵蓋對歐出口的各個領域。
早在2002年9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朱基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加中歐領導人會晤時,就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提出了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2002年11月歐盟突然承認俄羅斯“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後,中國就此問題加緊了與歐盟的磋商。
2003年6月1日,中國商務部正式向歐盟提交關於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要求。同年8月,中國將《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英文版遞交歐盟,對中國市場經濟狀況進行了詳盡説明。
2004年2月,歐盟根據初步審議評估,又再次向中方提出了一長串問題清單,涉及31個具體問題。中國商務部立即對這31個具體問題進行了回答,並於2004年3月將長達數百頁的《中國市場經濟補充報告》英文版遞交歐盟。據此,歐盟于2004年6月底出臺了對華市場經濟狀況的“初步評估報告”。(楊麗明)
給不給“市場經濟地位”是政治決定不是技術決定──專訪“歐洲亞洲研究所”范 德 吉斯特博士
新西蘭、新加坡、吉爾吉斯斯坦……近幾個月來,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先後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市場經濟的航船正進行著突破堅冰之旅。不過,在這艘大船面前,還有兩座巨大的冰山——美國和歐盟。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至今還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有人説,相比“美國冰山”之堅固,歐盟這座冰山已經開始融化。歐盟內部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是怎麼看的呢?6月25日,本報記者對歐盟著名智庫“歐洲亞洲研究所”的主任范 德 吉斯特博士進行了專訪。
純粹的“完全市場經濟”並不存在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歐盟對“完全市場經濟”是如何界定的嗎?
范 德 吉斯特(以下簡稱“范”):經濟學家們通常這樣界定“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不僅商品的價格由市場來決定,而且生産資料的價格也由市場決定,比如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等。
如果談到理論上的“完全市場經濟”,可以説,即使在歐盟,也是不存在的。因為歐盟成員國中一些行業還有政府介入,比如説薪水,歐盟成員國政府對最低薪水有政策法規上的限制,還有納稅、養老金方面的政策法規等等。另外,對於一些特殊商品的價格,政府也有一些政策規定。許多歐盟的能源企業是半國有的,其中包括水、電等企業。我們説市場經濟,並不意味著政府完全不能介入市場。
“市場經濟”與“非市場經濟”最本質的不同,是前者的國有企業不能從政府那裏獲得“特殊的”利益或“優惠政策”。比如法國的能源企業,如果它們想貸款,那麼,它們就得付與其他企業貸款一樣的利息。如果它們想上市,就必須經過同其他企業一樣的審批程序。
而在中國,情況與歐盟有所不同。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許多國有、半國有或一些與政府有密切聯絡的企業享受著政府的高額補貼、許可證優惠,使它們在運營中享有特權。
不可否認,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這種補貼,但補貼仍然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説,西方經濟學家承認中國是“轉型經濟國家”而非完全市場經濟國家。
歐盟委員會下任主席很關鍵
記: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盟委員會對外貿易委員拉米在內的許多歐盟高官在今年年初都表示,歐盟正在“積極評估”中國市場經濟狀況,並表示將在6月30日前出臺“最初評估報告”。但現在“最初評估報告”卻沒有給出任何確定的答覆。您對此是怎麼看的?
范:就我所知,普羅迪、拉米這些與中國直接相關的歐盟高官,對於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都持有非常積極的態度。他們正在努力朝著問題解決的方向發展,但離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儘管許多人堅信,歐盟最終將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從現階段看,歐盟“何時”承認是一個非常難以預測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換屆。現任的委員會班子將於10月份任期屆滿,新委員會將於11月份成立。現在已經是6月底了。因此,我認為現任歐盟委員會不會在剩下的3個月時間裏匆匆地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新一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對中國來説非常重要。在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新主席的態度是否積極,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何時獲得歐盟承認,將起關鍵作用。
記:您個人認為歐盟需要多久才能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范:我想,非常有可能的是,在下一位歐盟委員會主席的任期內,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但我不敢肯定“解決”是否會在下半年荷蘭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執主席國期間發生。
市場經濟問題影響雙邊貿易
記:歐盟一直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直接造成了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中的不利局面。也極大地損害了雙邊貿易。不過,有關反傾銷對雙邊貿易的影響,中歐雙方統計數據似乎差別很大。歐方統計中,反傾銷涉案金額只佔雙邊總貿易額的0.4%~0.5%,而中方的統計則遠甚於此,因為中方把“潛在損害”計算在內了。你對此怎麼看?
范:我同意這種觀點。反傾銷案的涉案金額,只能部分地反映反傾銷對雙邊貿易的影響。0.4%~0.5%的反傾銷涉案金額,並不意味著只有0.4%的雙邊貿易額受到影響。
比如在一個特定領域,中國的某一種商品被裁定為反傾銷,那麼中國許多同類商品可能因此就被擋在了門外。出於對反傾銷調查的擔憂,類似的企業於是不再把歐盟作為出口目標地。從這一點上講,反傾銷對貿易具有“阻嚇”作用。
但是,對於反傾銷對雙邊貿易的間接影響程度,考察起來非常困難。經濟學界目前還沒有一種準確的方法,來衡量這種間接影響。
政治因素影響“地位問題”決策
記:您認為歐盟在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決策過程中,政治因素是否將佔主導作用?
范:事實上,歐盟是否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以及歐盟裁定中國出口商品是否存在傾銷行為,是兩個既相互關聯,又有不同性質的問題。
從技術層面講,二者是相互關聯的。正如你所知道的,對於非市場經濟國家,歐盟在判定其商品是否以低於成本價在歐盟境內傾銷時,不是以某類産品在該國國內的價格為參照,而是要以其他類似國家的同類産品價格為參照。這對於中國來説有些不公。因為“第三國”與中國具體情況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可比性,“第三國”的參考標準不能準確地反映中國商品的真正成本。也造成了一些本不存在傾銷行為的商品被裁定為傾銷。一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獲得承認,中國企業更容易證明它們的商品沒有進行傾銷,因而反傾銷案件也將大大減少。
如果光從歐盟“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而言,完全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不管歐盟承認與否,政治因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評論家認為,中國在經濟高速自由化、市場化的同時,政治體制也在逐步民主化。到目前為止,這套系統是成功的,起碼比俄羅斯要成功得多。
俄羅斯是歐盟的軟肋
記:2002年,歐盟突然承認了俄羅斯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世界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即使是現在俄羅斯自由化和經濟市場化程度,也遠不如2002年的中國。我們是否有理由認為,政治因素在歐盟對“俄羅斯問題”決策上起了決定性作用?
范:我同意你的觀點。“俄羅斯問題”是歐盟的一個軟肋。兩年前歐盟承認俄羅斯“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決定,而非建立在經濟或技術評估層面的結論。
你所提到中國的經濟市場化指標遠勝於俄羅斯,這一點我不敢肯定。據我所知,俄羅斯經濟的私有化進程非常之快,但這是一種失敗的私有化進程。因為許多企業私有化後,所有權從政府轉到了與政府有著“密切聯絡”的企業家手中。
這不是一種自由競爭的經濟體制,因為它形成了壟斷和“寡頭”。我不是俄羅斯經濟專家,但如果你考察俄羅斯經濟,你就會發現許多政府補貼現象和國有企業的特殊優惠待遇,包括融資、政策法規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歐盟承認俄羅斯市場經濟地位完全是一個“政治決定”。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經濟國家,與俄羅斯相比,絕大多數政策正在向市場經濟國家標準過渡,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正朝著市場經濟過渡,這是非常清楚的。中國已經是世貿組織成員,而俄羅斯還不是。
中國完全可以拿俄羅斯的例子,來説服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現在歐盟的“最初評估報告”不論指出多少問題,那都是技術層面的。給不給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一個政治決定,而不是技術決定。
因此,總的來説,如果是政治因素決定了歐盟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覺得完全可以理解,正如歐盟當初給予俄羅斯一樣。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也可以指出中國經濟中的許多非市場經濟因素。(駐歐盟記者 楊麗明)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