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百萬下崗職工轉移到非公經濟領域就業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01日 12:15)
新華社瀋陽2月1日電 41歲的柴國偉至今難忘3年前離開國有企業時的感覺。1988年他中專畢業後,進入瀋陽第六毛紡織廠工作,一幹就是10多年。直到2001年,他還一直想像著這家國有企業是自己一輩子的“鐵飯碗”。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2001年,這家多年經營不善的企業改制,柴國偉也終於要離開了。“在解除勞動關係要簽字時,我的手一直在抖,眼淚直打轉。幹了這麼多年,真要走了心裏説不清什麼滋味。”他對記者説。
礙于面子,柴國偉回家呆了一段時間。最後他終於走出家門,和同為下崗職工的妻子在自己家不遠處開了一家面餅店。每天來買餅的有不少是他的鄰居,他説:“現在終於能接受站在街道邊做小買賣了,靠自己的勞動掙錢,在哪都一樣。”
作為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最集中的省份,遼寧近幾年國有企業推行減員增效,加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使眾多下崗職工離開原有的國企,除一小部分重新進入國企就職外,多數職工在非國有企業重新覓到新崗位。像柴國偉一樣,遼寧最近3年內有100多萬下崗職工轉移到非公有制經濟就業。
據了解,2001年7月,我國在遼寧省進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試點,到目前為止,遼寧通過推進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先後有175.5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與原企業解除了勞動關係,進入市場重新擇業。據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提供的數字,並軌職工已就業人員中,有70%左右進入了第三産業。
近年來,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不斷崛起,也為百萬職工的就業轉移提供了重要條件。據有關部門粗略計算,最近6年來,遼寧的民營經濟增加了250萬個就業崗位。而最近的一次統計表明,全省就業人數1011萬人中,有531萬人在非國有企業。
此間專家認為,遼寧百萬職工的就業大轉移,不僅促進了勞動力結構的調整,也使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確立。這一規範的勞動制度的重大變革,為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創造了基礎性的條件。
據遼寧省政府提供的數據,全省國有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由2001年的1.6萬元/人,上升到2002年的2.5萬元/人,提高了56%。在減輕人員包袱後,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一大批國有企業順利實現了轉制重組,一批陷入困境的停産半停産企業得以順暢地退出市場。(王振宏 馮雷)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