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産業發展景氣報告 2003•夏(一)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4日 10:10)
上海證券報消息:
●2003年初開始,工業生産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通道。雖然4、5兩月景氣指數上升勢頭有所放緩,但從6月情況看,其發展趨勢未發生根本轉變
●結合歷史運行軌跡看,鋼鐵、機械、汽車、煤炭、家電和電力等一批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的上升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兩方面特徵,是以後較長時間內需重點關注的行業
●預計全年工業增長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並有可能超過2002年;非典疫情對全年工業增長的負面影響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從全年情況看,旅遊業將出現多年不見的負增長局面;交通運輸業和房地産業增長速度比上年將有小幅回落;航空運輸業的負增長已基本成為定局;商業與上年基本持平;電信行業增長速度將有所提高。全年服務業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以上
●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依賴於一批高增長産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如果其增長態勢受挫,不僅會制約中國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自然升級"的進程,而且會影響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和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
行業景氣
快速上升
今年,我國經濟承接去年逐季上升的良好態勢,一季度大部分經濟指標均創1995年以來的同期最好增長水平,整體經濟增勢強勁。二季度,受非典影響,經濟增長出現回落。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一、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9%和6.7%。儘管兩季度差距較大,但從上半年整體情況看,中國經濟仍呈加速增長態勢。初步統計,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完成500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2%,比去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為近幾年同期增長較快的年份之一。上半年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在産業增長景氣指數中反映出來。
工業生産增長景氣快速上升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中國産業增長景氣指數"顯示,2003年初開始,工業生産進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通道。景氣指數在自1998年來最高的水平上不斷攀升,雖然4、5兩月上升勢頭有所放緩,但從6月情況看,其發展趨勢未發生根本轉變,正逐步恢復到原來的增長軌跡上。而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5.8個百分點。從增長結構上看,投資類産品、出口型産品、高技術産品和適應結構升級的消費産品的持續快速增長,是推動工業生産的主要力量。
工業行業橫向比較分析
表1顯示,2003年上半年,在25個主要工業行業中,有3個行業位於良好景氣水平以上(增長景氣指數大於130),而2002年的平均景氣水平處在良好水平以上的只有1個行業;有15個行業位於較好景氣水平以上(增長景氣指數大於110,小于130),2002年的相應的數字是11個;另一方面,景氣適中和較差(增長景氣指數小于110)的行業數量則由2002年的15個下降到7個。
按上半年增長狀況,大致可將各主要工業行業分為四類(參見表1、表2、圖2):
第一類是景氣狀況良好(指數≥130點)且處於上升階段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汽車製造業、機械工業和橡膠製造業,這三個行業均創近年來各行業之最。從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方面看,汽車工業尤其值得一提,其高速增長意義重大。由於投入要素較多和生産工藝複雜,汽車工業可以拉動很多行業的增長。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有關研究,汽車及其相關産業的規模,大約相當於汽車工業本身的2.5至3倍。假定相關産業與汽車工業的投入産出比例保持不變,據此推算,"汽車族"産業群的規模將達到國民經濟總量的7%至8.5%左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2%。
第二類是景氣水平較好(130點>指數≥110點)且處於上升階段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建材工業、煤炭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藥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等一共15個行業。2003年上半年,這15個行業的平均增長景氣水平相對較大。處於這一景氣水平及之上的一共有18個行業,是我國工業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和保證我國工業乃至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力量。
第三類是景氣水平適中(110點>指數≥100點)且處於上升階段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家用電器製造業、化纖製造業、飲料工業、煙草工業和煤氣自來水生産供應業等行業。這四個行業的景氣指數相對平穩,沒有大的波動。同時,這四個行業受外界因素影響也相對較小。
第四類是景氣水平較差(100點>指數≥90點)的行業。這些行業包括是石油及天然氣工業、食品製造業。這兩個行業雖然景氣水平較低,但預計其在2003年下半年將會表現出一定的復蘇勢頭。
結合歷史運行軌跡看,鋼鐵、機械、汽車、煤炭、家電和電力等一批行業增長景氣指數的上升具有持續性和穩定性兩方面特徵,是以後較長時間內需重點關注的行業。
非典影響
短期局部
對今年上半年産業經濟的發展來説,非典疫情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比較大的因素。受非典疫情影響,二季度GDP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均出現回落。預計不利影響還會持續一到兩個月。從8月份開始,一些受損行業將進入恢復期。總的來看,非典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具體影響因行業和地區而不同。
非典疫情對服務業的當期影響大於工業行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開展的"中國産業增長景氣指數"研究顯示,非典疫情較為嚴重的4、5月份,大多數服務業行業景氣指數都明顯下降。其中,旅遊業受影響最大,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大幅度負增長;其次是餐飲行業,景氣指數下滑17點;商業下滑12點;交通運輸業下滑約5點;房地産業也在年初小幅波動的基礎上出現明顯下滑;只有電信行業景氣水平增長明顯。
相比之下,工業各行業受非典疫情的直接影響較小。大致可分為四類行業:第一類是以汽車、機械、電子計算機、橡膠工業、合成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等為代表的高增長行業,繼續保持了去年以來的良好增長態勢,景氣水平穩步攀高,這類行業約佔全部工業的15%以上。第二類是小範圍受益的行業,如醫藥製造業4月份景氣指數迅速提高約10點,生物生化製品製造業提高20點,日用化學品製造業的景氣水平也提高了11點。這類行業佔全部工業總量的比重不到5%,對工業總體增長態勢的影響有限。第三類是受非典疫情負面影響較明顯的行業,如食品製造業,景氣水平出現逆轉性下滑,並回落到不景氣區間。這類行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多數工業行業屬於以上三類行業之外的第四類行業,當前均未表現出受非典影響的明顯證據,基本上持續了去年年底以來的增長態勢。
非典疫情對工業行業的滯後影響大於服務業
大部分工業行業都以訂單生産為特點。非典疫情之前,這些行業的訂單已經基本確定,疫情爆發期間,行業的整體增長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不過,疫情比較嚴重的4、5月份是一部分訂單週期較長的行業,特別是對國際市場依賴較重的行業簽訂購銷合同的高峰期。疫情使各種形式的貿易洽談會受到直接影響,很多大型貿易洽談會被迫取消,對不少企業下階段的生産將産生滯後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不排除一部分訂單週期較短的行業,在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後,需求快速回升而形成反彈性快速增長。
一般來看,在不超過一年的情況下,行業的訂單生産週期越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高,受非典疫情滯後的負面影響越大。據此可以預計(參見圖3),進入下半年以後,紡織服裝業、家用電器製造業、部分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速度將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另外,由於非典疫情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對我國出口産品檢驗檢疫的標準,食品加工和製造業、肉製品、水果出口行業的增長將因此受到直接影響。從正面的滯後影響看,非典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各方面對衛生防疫系統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和溝通習慣,這將促進一些相關産業的快速發展,如對電子商務和電子通訊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將可能給已經持續兩年不景氣的通訊設備製造業帶來新的增長機會等。
總的來看,"後非典"時期,部分工業行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但這部分行業在全部工業中所佔的比重有限(小于30%)。多數工業行業,特別是從去年年初以來就形成高增長態勢的汽車、機械等行業,不會受到大的影響,而且整個工業增長已經形成明顯的高增長態勢。所以,預計全年工業增長仍將保持較高水平,並有可能超過2002年;非典疫情對全年工業增長的負面影響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同工業行業相比,服務業受非典疫情影響的滯後效應較小。原因在於服務業的即期消費特徵突出,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後,服務性消費會在當前水平上迅速回復,並有可能出現短時間的超常反彈。當前,在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但由於疫情爆發期間,服務業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大,從全年情況看,服務業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其中,旅遊業將出現多年不見的負增長局面;交通運輸業和房地産業增長速度比上年將有小幅回落;航空運輸業的負增長已基本成為定局;商業與上年基本持平;電信行業增長速度將有所提高。全年服務業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回落1個百分點以上。
綜合考慮非典疫情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影響,預計2003年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GDP增長速度將達到8%以上。
經濟增長
並未過熱
根據"中國産業增長景氣指數"預測,下半年我國經濟將會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一些高增長行業的快速增長,將會給整個國民經濟帶來增長的內在動力。
然而,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理解和判斷仍存在不同觀點。今年一季度,GDP和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雙雙達到5年來的最高水平。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苗頭,並主張採取相應措施給予控制。對此,有必要從高增長現象的形成背景和機制入手,了解其特徵和發展趨勢,才有可能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首先,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儘管先後經歷了伊拉克戰爭和非典疫情的衝擊,從2002年以來形成的一批高增長行業,如汽車製造業、機械製造業、鋼鐵等,一直保持了平穩快速的增長態勢。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新一輪高增長産業的增長動力源自於消費結構升級所形成的需求拉動力量,這一增長動力沒有受到疫情大的影響,而且其中長期特徵比較突出,具有良好的可持續性。所以,由這批高增長行業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順應了我國産業結構升級的基本趨勢,是可持續的和健康的,並不是短期的、難於持續的經濟"過熱"。
其次,目前的經濟高增長與90年代初期的經濟過熱在形成機制上已有了本質不同。以前的"過熱"是投資拉動,特別是政府投資拉動的結果。在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投資軟約束的情況下,經濟生活缺乏走出"過熱"的自我調整和恢復能力,最後只能通過政府的強力干預來"外部調整",並不得不承擔巨大的成本。而現在,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市場機制的"自我調整"能力正在日益增強,加之經濟增長驅動力量的市場化特徵十分突出,即使出現某種程度的"過熱"現象,市場機制的"自我調整"也完全有可能使其恢復到正常的增長狀態。近幾個月以來,鋼鐵行業在去年價格大幅增長情況下形成的生産過快增長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就很能説明問題。如果説這種調整過程也需要支付成本,這種成本也是中國市場經濟體製成熟過程所必須承擔的。
最後,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依賴於一批高增長産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如果其增長態勢受挫,不僅會制約中國消費結構和産業結構"自然升級"的進程,而且會在當前國際競爭格局重新調整的大背景下,影響中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和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
總體策劃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馮 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張偉弟 上海證券報副總編輯
課題負責人
楊建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趙嘉國 上海證券報新聞編輯部主任
課題組成員
鄒民生、周莉莎、王守輝、張新海、張進、魏雲
報告支持單位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