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深度報道:戰爭陰影下的中國石油安全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0日 17:24)

  中國經營報消息:此刻,要刻畫石油的“位重”與“價高”,只有“黑色血液”一詞才恰如其分。原油價格震蕩,事關“車民”的汽油費支出,決定了有沒有足夠的船隻供貨主使用。除此之外,電力直接受制於此,煤炭、紡織將緊隨其聯動,進而,包括糧食在內,所有的生産、生活資料都將牽連其中。

  價格篇

  原油價格的對抗性遊戲

  “可以預見,在形勢和心理的雙重操縱下,2、3月份,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很可能出現搶購熱潮”,一位石油價格觀察人士説。

  自去年8月美國可能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的消息不脛而走,紐約期貨市場原油價格就突破30美元大關,此後一直居高不下。今年2月,紐約商品交易所交貨的原油價格已達每桶33.66美元;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北海布倫特原油2月期貨價格也升至每桶31.66美元。有媒體以《石油市場前景不妙》為題預測,2003年石油價格將面臨10年以來最為劇烈的動蕩。

  投機心理令油價坐上過山車

  “形勢不像人們想的那樣糟,”國家計委能源所所長周大地認為,這是投機心理在作祟,因而也不會長久。

  在聯合國多年的制裁下,伊拉克已無法在石油市場“興風作浪”。如今,伊拉克年出産原油200萬桶,總量不足1億噸,與國際原油市場30多億噸的總進口量相比,其對於國際油價的短期影響在1%—2%。與此相對,以美國為首的用油大戶尚有大量存貨。到2002年12月下旬,美國石油庫存為2.9億桶,戰略石油儲備近6億桶。一旦形勢危急,布什隨時可以下令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平抑油價。如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沙漠風暴”開始當天,由於大量拋售戰前囤油,油價不僅沒上揚,反而下跌10美元。

  國家計委能源所副所長韓文科強調,2001年底出現的世界原油總量“供大於求”的局面至今沒有改變。歐佩克目前實行的是“限産保價”,如果油價持續20天超過28美元,歐佩克就會擴大石油供應。去年12月,歐佩克每日提高配額150萬桶,今年1月又再次增加了130萬桶。

  委內瑞拉才是“罪魁禍首”

  “油價高位震蕩,與其説是‘倒薩戰爭’的刺激,不如説是受了委內瑞拉罷工的牽連”,有業內人士認為,兩者相比,後者對石油價格的衝擊來得更猛烈,去得更悠長。

  委內瑞拉國土面積不足中國十分之一,但它是世界第八大石油生産國,第五大石油輸出國。受2002年12月爆發的全國性大罷工影響,現在委內瑞拉石油日産量只有60萬桶,是罷工前的五分之一;日出口量只有25萬桶,為罷工前的十分之一。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委內瑞拉在整個歐佩克石油日出口配額中佔了12.4%,其對美國的作用尤為突出,美國煉油廠每10桶原油中就有1桶來自委內瑞拉。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中心一位專業人士介紹説,去年12月歐佩克為抑制油價曾一次性增産150萬桶,但效果卻不顯著,原因就是,這150萬桶中包括了委內瑞拉的17萬桶,其餘的130萬桶,尚不足以填平委內瑞拉罷工帶來的石油缺口。

  韓文科預測,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産要恢復到罷工前的水平,至少需要半年。因此,原油價格還會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在高價位徘徊。

  中國石油企業舊傷復發

  本次國際石油價格走高,對於“上弱下強”的中石化來説,可謂是巨大的挑戰;而對以石油開採為主業的中石油來説,形勢就好得多。

  1998年,國家出臺了《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目前採油企業的原油出廠價格基本圍繞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如今,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都是每月公佈當月原油價格。而與此相對,國家在成品油價格上的種種控制,使得成品油價格的增長速度要置後許多。

  目前國內成品油仍採取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盯價”,由國家計委在進口完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準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準價上下8%左右的範圍內確定零售價。“這8%的比例只是一個概數,並沒有成文規定,因此執行起來也變數頗多。”一位煉油板塊相關人士抱怨道:“按照現在的情況,成品油早就該提價了,但是國內成品油價格還是穩如泰山,也許與企業的利益相比,國家更關心社會的宏觀利益吧。”

  中石化董事會秘書局主任陳革談及當前形勢時曾指出,中石化自身原油加工量是1.1億噸,其中一半要靠進口,約佔全國原油進口量的87%。石油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加快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的瓶頸。2002年上半年,中石化成品油及其他精煉石油産品對外銷售收入為1031億元,約佔其營業額及其他經營收入的70.5%,原油價格上漲嚴重侵蝕了上遊企業的有限利潤。

  大型跨國石油公司殼牌、BP等,在石油價格波動中“處亂不驚”,得益於其完善的上下游一體化結構,油價處於高位時,煉油成本增加的同時,採油板塊卻可從中獲利,反之亦然。“上下游發展不均的局面,正是計劃經濟體制留給中國石油企業的一道‘傷疤’”,韓文科認為,“只有市場經濟的手才能真正使傷口癒合。”

  雖然中石化表示,2002年公司在西部新區和南方新區安排勘探投資12.5億元,比2001年增加55.28%,而且從2001年起投資100億元人民幣開發位於西亞、北非、中亞、西非和東南亞的油田,但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業內人士指出,去年4月、10月,由於國際原油價超過30美元,國內成品油價曾兩次調高,鋻於從去年12月至今的原油價格走勢,成品油價持續走高之勢,也將在所難免。

  安全篇

  中國石油安全亮出黃牌

  “總是在特別的時刻又想起我們”,顯然,現在談“石油儲備”這個話題令中國的石油企業感到不安。按照直觀的理解,石油企業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就應該體現在它的儲量上,油價走高的時候它應該有所準備。但是,中石油的相關負責人反問記者:“這種國家的政治主題,為什麼要來問企業?”

  進口量將成世界第二

  “應該理解中國的石油企業”,國家計委能源所副所長韓文科認為,“建立戰略儲備不是企業的義務,而是國家的責任。”

  首先要厘清的兩個概念是:石油的商業儲備和戰略儲備。商業儲備是指企業為保障自身有序經營而建立的適當儲備,其中包括原油儲備和成品油儲備兩種,這部分儲備相對較小。“國內石油企業的商業儲備,保證15~20天正常供應不成問題”,一位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但進一步的儲備就要歸於戰略儲備了。

  韓文科解釋説,國家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目的是為了應付突然事故,而非平抑油價。比如在石油供應中斷的情況下,一段時期內運用石油儲備,可以保證國內各行業的正常生産。日本的60天石油儲備和美國的超過90天石油儲備的意義皆在於此。而是否應該建立戰略儲備,要視國內原油的進口量而定。

  中國從1993年起成為石油進口國,並且進口量逐年增加。2000年共進口原油和成品油7000萬噸,預計2010年會增加到1億噸,2020年將增至2億噸。屆時,中國對國際石油的依賴程度將從目前的20%升至40%。美國能源部發佈的《國際能源展望》預測,中國在未來20年,石油進口量將達到日均740萬桶,相當於整個歐洲的日進口量。屆時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毋庸置疑,我國目前已進入需要建立石油戰略儲備的階段。“十五規劃”中關於建立石油儲備的文件,此時就擺在韓文科的案頭,其中明確寫道:“到2005年,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力爭達到800萬立方米,原油600萬噸,保障30天的進口量”。

  石油缺口還在擴大 現有油路並不安全

  目前年産原油5000萬噸的大慶仍是我國主要的石油支柱,但這根支柱的“家底”卻日漸稀薄,“雖然保證穩産10年沒有問題,但就很難有更大的突破”,韓文科表示,“石油開採也強調經濟開採,為保産而不惜成本的做法並不可取。”

  國內的新油田開採雖屢有佳績傳來,但有關業內人士卻尖銳地指出:“在‘喜慶’數字的背後,我們不能忽略它們的基數”。塔裏木原油産量從1989年的3.4萬噸持續攀升,平均每年以41萬噸速度遞增,但截至2002年,塔裏木油田的産油量也不過是500.6萬噸;同樣,即使每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2001年渤海油田産量也才接近600萬噸,到2005年才能達到2100萬噸。我國石油資源不豐富是難以回避的現實。

  今後20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銅等礦産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25倍,其中石油需求缺口超過60億噸。而迫於環保和輿論的壓力,中國煤炭年産量已由過去的13億噸減少到現在的9億噸。

  更為關鍵的是,我國進口的原油,相當部分來自中東這樣的政治敏感地區,2001年中東原油就佔國內原油進口總量的56%,這種結構在特殊時期看來很不安全。俄羅斯作為一個非歐佩克産油巨頭,近年來對全球油價的穩定作用開始日益增強。據《世界石油》雜誌報道,俄羅斯石油儲藏量居世界第六位,約為72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5.4%,近年來俄羅斯石油開採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沙特阿拉伯。據相關人士透露,中國正試圖分散進口源和進口途徑,中俄輸油管計劃即是一例。計劃中,它在2005年投入使用,前5年內經該線路向中國進口2000萬噸,2010年後提高到3000萬噸。

  “走出去”成本高昂

  有人指出,“走出去”多元化買油只是石油安全戰略的第一層次,因為一旦中東局勢惡化,各石油消費國會不約而同的向安全地帶聚集,屆時油價攀升仍不可避免。而“走出去”多元化採油才是最積極的對策。

  截止到目前,中石油已在海外簽訂合同項目26個,其中有22個勘探開發項目,管道項目兩個,煉油和化工項目各1個,項目分佈在四大洲的12個國家,業務範圍包括油氣勘探開發、生産銷售、煉油化工及成品油銷售等領域,初步形成海外發展的三大戰略區,即中東及北非地區、中亞及俄羅斯地區和南美地區。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資12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三塊石油天然氣田,而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購海外油田資産。

  當然也有業內人冷靜評價:“我們石油企業目前‘走出去’力度不夠,仍有‘邊角料’之嫌。”舉例來説,目前中石油在蘇丹建設了年産1250萬噸原油的油田和配套的1506公里輸油管道,建成了年加工能力250萬噸的蘇丹喀士穆煉油廠。然而在許多石油投資人眼中,蘇丹並不是最佳的投資地點,因為那裏政治環境不穩定。分析産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該人士指出,一方面,國際上投資油田勘探開發,一般需要上百億的資金投資,而且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性,國內石油公司實力較弱,所以在海外投資方面表現得較為謹慎;另外,由於國內石油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相對落後,所以在先機已被國際石油巨頭搶佔的前提下,只能採取“插空當”的方法,因而必然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相較中石油原油年産量的9000萬噸,1000萬噸的海外原油開採量還顯得微不足道”,韓文科認為,“我們不能否認國內石油企業積極走向市場的態勢,但這一切需要時間。” (汪靜)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