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點“質疑論”:中國經濟增長率是否高估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6日 07:13)
人民日報消息: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經濟,從而越來越關注反映中國經濟的官方統計數據。美國經濟學家羅斯基於去年年底發表質疑中國官方經濟增長率的文章之後,英國的《經濟學家》、《金融時報》和美國的《新聞週刊》、《商業週刊》等西方主流媒體宣傳了他的觀點,同時,國內外也有經濟學家撰文對羅斯基的觀點進行評論。
任若恩:羅斯基所採用的方法過於簡單和草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任若恩針對羅斯基認為中國官方統計誇大了經濟增長率的觀點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針對羅斯基依據經濟增長率與能源消耗數據之間的不一致性對中國經濟增長率數據提出的質疑,考察了德國、英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增長與能源增長數據之間的關係。他發現,這些國家都曾經出現過經濟增長與能源增長數據不同步的現象:德國1989—1992年連續4年能源增長率比經濟增長率至少低4個百分點。4年間經濟累計增長12個百分點,能源卻下降了7個百分點。英國1973、1975、1983、1988、1995年的能源增長率比經濟增長率至少低4個百分點,1980和1997年甚至低6個百分點。美國1980、1981、1983和1990年的能源增長率比經濟增長率至少低4個百分點。日本1978、1980和1985年的能源增長率比經濟增長率低4個百分點,1981年甚至低6個百分點。韓國1981年能源增長率比經濟增長率低7個多百分點。
針對羅斯基把國內航線的旅客週轉量增長率確定為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上限的做法,任若恩對1983—2000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與國內航線的旅客週轉量增長率進行了比較。結果是:大多數年度,後者大大高於前者,但也有些年度,後者低於前者。任若恩教授反問羅斯基教授,如果1998年的國內航線的旅客週轉量增長率可以作為經濟增長率的上限,那麼2000年國內航線的旅客週轉量增長率13.2%是否也可以作為經濟增長率的上限呢?
克萊茵:對中國經濟具有廣泛代表性的15個指標的變動與中國官方估計的實際GDP的變動是一致的
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著名計量經濟學家、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倫斯 克萊茵(LawrenceR.Klein)和奧茲馬庫(S.Ozmucur)教授針對中國官方統計高估經濟增長率的各種批評,合作撰寫了一篇論文:《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估計》。論文利用1980—2000年年度數據,對電力、煤炭、原油、鋼産量、糧食産量、民航運輸、實際工資、消費價格指數等15個指標進行了計量分析。論文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沒有一種單獨的經濟活動能夠解釋像現代經濟這麼複雜的情況,尤其像中國這樣大規模的經濟。論文指出,概括地説,這15個從不同資料來源相當獨立地收集的指標對中國經濟來説具有廣泛代表性。這些指標的變動與中國官方估計的實際GDP的變動是一致的。
論文指出,這並不是説,我們證明中國官方計算的GDP是正確的。沒有人知道正確的估計值是多少;只是表明,不同的計算方法,有不同的結果。這是世界通行的事實。
拉迪:如果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的4年裏嚴重衰退,那麼這與中國稅收和進口額的強勁增長是難以吻合的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 拉迪(NicholasR.Lardy)於今年6月14日在香港出版的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中國經濟將持續增長》。
針對中國經濟在過去4年已經嚴重衰退,其增長率根本不是中國官方發佈的7%以上的説法,拉迪列舉了兩個經濟指標,一個是進口額,另一個是財政收入。中國官方數據表明,1997—2001年,進口額增長了70%,財政收入增長了90%。拉迪認為,進口額不可能被誇大,因為負責貿易統計的海關必須向財政部繳納進口關稅。儘管這一時期降低關稅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降,但這種下降比較適中,由此導致進口額的增加不會超過1/5。由於目前中國的貨值與1997年基本一樣,其餘部分進口額增長似乎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國內生産總值的增加。拉迪認為,財政收入也不可能被誇大,因為政府處於日益增加的社會資金需求的巨大壓力之下,包括失業補貼、國企下崗工人退職金、緩解環境惡化和為軍事現代化提供資金,等等。拉迪説,對所有國家來説,在經濟增長率明顯下降的情況下,由於企業利潤減少,個人收入和消費停滯,稅收的增長幾乎不可避免地會更加放慢。如果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的四年裏嚴重衰退,那麼這與中國稅收如此強勁的增長是難以吻合的。
諾敦:等到爭論結束的時候,人們會看到中國經濟的確在強勁增長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中國問題專家諾敦説,拉迪的分析是正確的,但是其他人用能源消耗下降、失業率上升等因素説明中國經濟並沒有獲得快速增長的觀點一時還很難被完全駁倒。不過諾敦教授相信,等到爭論結束的時候,人們會看到中國經濟的確在強勁增長。諾敦教授説:“我認為當塵埃落定、當我們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之後,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長率會非常接近並不完美的官方數據,而不會接近有些人所説的那些很低的增長數據。”(許憲春)
責編: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