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經濟亮點頻閃的一年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6日 09:22)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年末是算賬的時候,在一年終了之際,我想幫讀者梳理一下今年經濟運行的資料,用2000余字的篇幅做個簡要盤點。
總的説,2002年的中國經濟堪稱喜出望外,可圈可點之處甚多。所以,我用“亮點頻閃”做標題。這些亮點大致有:經濟增長出乎意料,入世元年機遇大於挑戰,經濟內在擴張性抬頭,新一輪排浪式消費初現端倪。
先説經濟增長。現在離2002年結束只有半個月,不會再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件能影響經濟大勢。就1-11月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工業生産、出口、消費、投資)看,今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幾成定局。這一點,國家統計局的官員已有透露。而在去年底今年初,不少機構和專家的預測是相當謹慎甚至悲觀的,認為中國經濟今年能增長7%就不錯。一季度的數字出來後,多數機構開始調高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但與今年實際增長速度比,仍嫌“保守”。2月份,世界銀行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還只有6.5%,一季度結束後調高為7.0%;對中國經濟長期持樂觀態度的摩根士丹利原先對中國GDP增長的預測為7.0%,一季度後調整為7.5%。國內研究機構中,中國社科院在其2001年《秋季報告》中預測今年GDP增長率將達到7.7%,在其2002年《春季報告》中卻又將這一預測調低為7.4%左右。國家信息中心一季度結束後的預測為7.5%左右,其他機構的預測也大致如此。因此,在最近發表的多篇分析文章中,“出乎意料”成為相當普遍的用語。
今年四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6%、8%、8.1%和8.1%(預計),呈逐季小幅回升態勢。而1999至2001年,中國經濟的季度經濟增長率基本呈逐季回落軌跡,第四季度總是明顯低於第三季度,更低於第一季度0.8至1.8個百分點。這大概與長期建設國債資金的撥付進度有關。今年的季度經濟增長擺脫了連續三年的前高後低的“老路”,這是“出乎意料”的另一個方面。這一點,對於積極財政政策擇機逐漸淡出有重要意義。
在推動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出口的高增長和外商投資的高增長也是出乎意料的。據中國海關最新統計,今年1至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其中出口增長21.6%。在外資進入方面,1-11月份實際利用外資48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6%,預計全年可超過500億美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而出口和吸收外資成績的出乎意料與今年中國經濟的第二個亮點相關:中國加入世貿初年,挑戰波瀾不驚,機遇抓得不錯。
從技術角度説,世界經濟的溫和復蘇及美元貶值是中國今年出口高增長的直接因素,而“9 11”後的世界局勢對外資流入中國有利。但這兩點都無法不與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這個潛在的大市場現實化、透明化發生關係。中國入世前夕,人們多用“機遇與挑戰並存”概括對入世效應的判斷,其中相當多的人認為長遠看是機遇,近期看更多的是衝擊,對入世之初中國企業能否頂住衝擊表示憂慮。筆者本人也屬憂慮多於樂觀的陣營。從今年的實際情況看,加入WTO對中國經濟的機遇大於挑戰,或者説,中國政府和企業較多地抓住了機遇,較好地應對了挑戰。具體説,外貿方面,進口關稅降低對某些産品的衝擊沒有預期的大,相反,引進先進設備的成本降低,有利於國內産業結構調整;由於我國政府和企業有效利用世貿組織的貿易糾紛解決機制,今年國外對我國反傾銷明顯減少 ,1至10月,國外對我國各種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的調查和起訴有47起,明顯低於去年全年的67起。引進外資方面,加入世貿組織一年來,我國嚴格履行有關承諾,降低關稅,完善法律環境,加大了對外商投資的開放程度,加上中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廉價的勞動力供應、潛力無窮的市場,在世界局勢出現動蕩的背景下,中國成為國際資本流入的洼地。
當然,入世第一年的情況有特殊性,不能因此認為“入世不過如此”。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謝伏瞻所言,一些原來估計的困難和問題現在沒有出現,並不是説問題已經消失,一些弱勢産業在未來的競爭中,不可避免地仍將受到衝擊。因此,今後關鍵是把入世可能帶來的積極因素用好用足,把不利的方面減到最小。
今年經濟的第三個亮點是經濟的自主增長性抬頭。我稱之為內在擴張性抬頭,是想請讀者把目前的情況與1980年代和1992—1993年的高增長年代聯絡起來看。投資的增長尤其典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0月下旬完成的《2002—2003年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指出,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近年來明顯回升,今年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1.8%,增幅提高6個百分點。投資加速增長,有建設國債拉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由於投資自主增長能力正在增強。首先是民間投資加速啟動。這份報告糾正了近兩年一直流行的“民間投資落後説”,指出,1998-2001年,全部國內民間投資(包括股份制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聯營經濟等)的平均增幅逐年高達20.4%、11.8%、22.7%和20.3%;而國有經濟投資增幅已從17.4%逐年回落為3.8%、3.5%和6.7%。目前在全社會投資中,民間投資比重已經接近國有經濟投資比重。 其次是全社會投資增長對政府直接投資等刺激政策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報告認為,企業收益、價格、預期、自籌投資、利用外資等市場因素對投資增長的貢獻在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近年來的消費也在較高水平上持續增長。這些都與市場化的內生性因素不斷增強緊密相聯。
2002年中國經濟的第四個亮點是以汽車為代表的新一輪排浪式消費苗頭已經出現。
今年以來,入世因素作為導火索點燃了汽車消費的爆髮式增長,前三個季度,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總額中,汽車類增長58%,10月份更增長1.3倍。而且,私人購車比例迅速上升。汽車消費的“井噴”使汽車生産也同時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因素。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一季度汽車産量增長18.1%,上半年增長30.3%,前三季度增長33.2%,前10個月增長則達到35.3%,呈持續加快態勢。前10個月汽車工業所屬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3.3 %,拉動工業增長1.65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僅次於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居各大行業第二位。
同樣屬於10萬元級商品的住房,銷售額也有不俗的增長(30%)。其中90%以上的商品住宅為個人購買。儘管不少人抱怨房價太高,但人們購房的熱情有增無減。住和行兩大消費領域出現的火爆情景,意味著我們盼了多年的消費升級已經全面展開。
當然,中國經濟亮點多,並不是説沒有任何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農民收入增長遠遠落後於城市,從而嚴重制約了中國大市場潛力的發揮。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有賴於城鎮化。一旦中國解決了這個問題,長期保持比8%更高的經濟增長也不是難事。(包月陽)
責編:范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