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結構調整要“百花齊放”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5日 09:54)
新華社瀋陽12月15日電:如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一些農村基層幹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必須捨棄“強迫命令”的老一套,堅持“百花齊放”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戶自主權。
“我們這裡以前曾靠一級壓一級的行政命令,統一栽蘋果。結果因氣候不適宜,果樹都被農民砍了。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我們堅決杜絕‘統一幹什麼’的提法,倡導‘百花齊放’。”陜西省窖店鎮黨委書記席芮英告訴記者,“鎮裏農民趙志文,去年試種了一畝無籽葡萄,每斤多賣1塊多錢,別的農民也想種,可是買不起苗子,鎮裏就與上級科研部門聯合建了一個示範基地,4元一棵的苗子,政府給補2元,鎮裏又找信用社協調了10萬元貸款,信貸員到村裏挨家挨戶辦手續。農民積極性特別高,今年發展無籽葡萄100多畝,實現了增産增收。”
席芮英説,只要出現新産業的好苗頭,鎮裏就給予大力扶持和服務。長興村有個小青年叫劉建社,借錢買了一頭母奶牛,一年下一個牛犢,年收入上千元,牛奶一斤能賣1元,鎮裏就支持小劉做養牛致富示範戶,奶牛數量增加到8頭,小劉蓋起2層小樓,從一個貧困戶變成了村裏的首富。這個活生生榜樣引起周圍農民注意,養牛積極性高漲,主動找鎮政府要求支持養牛,成立養牛協會,全鎮新增奶牛300多頭,成了村裏農民致富的支柱産業。除了種葡萄、養牛,全鎮裏還有種黑皮冬瓜的,種蓮菜的,不拘一格,實現了增收致富。
實踐證明,尊重農民自主權才能調動他們的生産積極性。在“百花齊放”原則指導下,近幾年東北地區開始打破玉米一統天下的局面,適銷對路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逐步改變了賣糧難的窘境,如今,吉林玉米麵積已從1999年的3500多萬畝調減到2700萬畝。遼寧各大中城市郊區,名優特蔬菜、水果、花卉種植比重迅速增加,並開始進軍國際市場。鞍山市千山區農民張成遠説:“我自己也想不到,去年向韓國、新加坡、美國出口土豆、蘿蔔、大蔥共2.6萬噸,賺得外匯560萬美元。”
責編: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