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決定價格 三峽電每度僅賣0.25元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8日 14:39)
中國經營報消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負責三峽工程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以下簡稱三峽總公司)更像是一個政府部門,而不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因為在近10年的時間裏,它的任務似乎就是不停地投資,不停地施工。
隨著三峽導流明渠在11月6日成功截流,這一印象才得以改變。導流明渠截流不僅意味著三峽工程將由單純的施工轉向施工與工程運轉並行,由單純的投入轉向邊投入邊收益,更標誌著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工程,進入期待已久的收穫期——明年三峽工程將陸續有4台機組投入發電,計劃發電55億度。其中每台機組所發電量可以滿足一座百萬人口城市的用電需求,4台機組的發電量相當於整個葛洲壩工程。
截流當天,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安表示,未來三峽電價將為0.25元/度,在價格上有較大競爭優勢,“我們有信心將電賣出去”。11月20日,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由三峽總公司、華能國際電力、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發起設立,負責三峽電站生産、經營,並計劃于明年上市)副總經理張定明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股份公司正在組建機構,其一塊重要的職能就是三峽電力營銷。
決定三峽電價的是市場而不是成本
“三峽工程投資這麼大,負債這麼重,這麼低的電價不太可能。”重慶電力公司一位人士連用了三個“這麼”,來表示對三峽電價僅為0.25元/度的懷疑。
“這個定價不是根據成本,而是根據市場”,張定明解釋説。
據介紹,國家確定的三峽水電站電價原則是,按照受電省市電廠同期平均上網電價水平確定落地電價,並隨受電省市平均電價水平的變化而浮動;承擔調峰時,享受當地的調峰電價,實行優質優價。
根據國務院正式批准的三峽水電站電能消納方案,三峽水電站供電區域為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廣東等八省一市。在這八省一市中,據不完全統計,有發電機組上千台。可以説,這些機組充分反映了我國複雜的電價體系:有還本付息電價;有老電廠的便宜電價,如葛洲壩;有高來高去的電價,如華能。而根據該方案確定的定價原則,“九省市電價平均算下來為0.32元/度,減去過網費0.07元,為0.25元”,這也就是0.25元/度的三峽電價的由來。李永安説,目前全國平均上網電價為每度0.29元,上海為0.38元,華東其他地區為0.35元,華中地區為0.30元,而三峽0.25元的電價顯然在價格上具有較大競爭優勢。“這只是一個定價原則,真正確定還得走物價程序,最終三峽水電在各省市的電價水平也是不一樣的。”
據稱,這一定價原則的核心是:不影響當地銷售電價上漲,對當地電力生産企業不産生衝擊———三峽電力在尋找出路的同時,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一種平衡。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三峽會不會虧?
對此,張定明似乎早有準備:“不會。因為國家制定這一原則時首先考慮不讓三峽虧損,並要保證具有一定的滾動開發能力”。目前,國家已授權三峽總公司滾動開發金沙江的水力資源,合計裝機容量超過三峽電站的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國家已於今年正式批准立項,作為三峽水電站的後續工程建設,而建設資金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三峽電站的經營收入。
對於三峽電力的成本,張表示,以後的成本最主要是折舊,這取決於投資,現在三峽工程投資的大數在1800億元以內,但具體多少還是一個未知數;另外,影響成本的還有財務費用、經營成本,目前也無法算出具體數字,但據大致測算,“肯定是不會虧的”。
“國家劃定市場,競爭決定價格”
在張定明的案頭,至今仍擺放著2001年11月27日國務院對三峽水電站電能消納方案的正式批復。今年初,國家電力公司和接受三峽電能的九省市也先後接到了國家計委轉發的該文件。這份紅頭文件讓三峽總公司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1997年大江截流時,已先後發生了天生橋一級、二灘電賣不出去的情況,下一步是不是輪到三峽了?這在當時的電力系統被戲稱為“一二三問題”,也是當時三峽總公司最擔心的事情。
2000年6月,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三峽總公司力陳當前電力工業“省為實體”的改革已“走樣”為“省為壁壘”,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出現很大障礙,必須重新審視;建議國務院把三峽電力的消納納入各地的十五規劃,納入當地的電力電量平衡中去;呼籲控制常規火電項目。
為此,國家計委先後組織受電省市開了兩次電力電量平衡會,四次電價會,國務院有關領導也多次批示:“各地電力建設要做好長遠規劃,控制常規火電項目,為三峽工程騰出市場空間”。對於這份長達十余頁的文件,三峽總公司高層的概括是:“國家劃定市場,競爭決定價格。”
根據文件中的規定,明年三峽電力的市場為華中和華東。55億度電中有28.8億度送往華中,26.2億度送往華東;華中具體分配比例為湖北35%、河南25%、湖南22%、江西18%,華東為上海40%、江蘇28%、浙江23%、安徽9%。後年,三峽電力將新增廣東市場,其為廣東提供的裝機容量為300萬千瓦,華東720萬千瓦,華中900萬千瓦。消納原則中明確提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三峽效益,不棄水,少棄水;近期與遠期結合,近期兼顧各地電力電量平衡,遠期要符合國家一次能源的走向,與各地電力長遠發展規劃相銜接;每年的電力電量要納入當地電力電量平衡,作為長遠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先滿足三峽電力的消納;與電力體制改革相銜接。
據了解,國家最早為三峽圈定的市場只有華中和華東,並無廣東,但由於華中江西、安徽等省近幾年裝機裝得太多,自身電力銷售都較困難,才將廣東這一缺電大省劃給了三峽。“這對三峽電力的消納意義非常重大。”
賣電難題不會在三峽重演
目前仍在三峽總公司電力生産管理部任職的張定明,對中國電力市場尤其是國家給三峽電力劃定的華中、華東、廣東三大塊市場關注已久,他把電賣不賣得出去歸結為三個因素,一是供需,二是電力的競爭力,三是體制。在他眼裏,三峽電力的競爭力是毋庸諱言的,而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日漸深入,三峽電力可以避免以往“限量售電、壓價購電”的歧視性待遇,獲得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
對三峽電力受電區的市場需求,張定明表示:“不管是近期、中期,還是長期,都是比較樂觀的。”據介紹,從去年開始,受電區電力需求都出現增長,特別是今年恢復性增長很快,有一半以上的省市用電量增長超過10%,浙江更是達到17%。
從供應角度看,國家近年來對華東、廣東的常規火電建設,進行了嚴格控制,使其對外部電力産生較大的現實需求。據了解,“十五”期間,廣東省計劃新增裝機包括“西電東送”約1000萬千瓦,省內嶺澳核電站等在建項目投産約300萬千瓦,但電力缺口仍高達400萬千瓦;上海電力缺口達100多萬千瓦。華東、廣東電力外來渠道極少,今年開始,二灘有部分電力輸入華東,但也只有十幾億度。張定明説,華東和廣東是中國經濟的發動機,而三峽電力則為這兩台發動機注油。
同時,華中、華東、廣東三大塊市場裝機容量1.5億千瓦,電量7000億度,幾乎佔據了中國電力半壁江山。張定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7000億度的規模,保守地説,每年增長6%,每年新增需求也有420億度。明年三峽發電55億度,僅佔華中、華東新增需求的20%左右,因此,賣這55億度電,“實在是輕鬆加愉快”。江蘇電管局領導今年就曾向三峽總公司提出,要求把三峽工程第一台發電機組給江蘇,並命名為“江蘇號”。
後年,三峽電站發電量將達到260億度,“這是一個較大的臺階”,但由於新增了廣東市場,“我們比較有把握賣出去”。2005年起,三峽發電量每年增加100億度,至2009年26台機組全部投産後,三峽年發電量將達800億度以上。
三峽總公司啟動電力營銷
今年年初,三峽總公司的不少員工才第一次聽説了電力營銷的概念。如今電力營銷顯然已被提上了公司的議事日程。“儘管國家為三峽籠統地算了一個大賬,不會讓三峽虧損,但具體的盈利能力還是取決於管理,取決於營銷。”據透露,三峽總公司已派出營銷人員到三大目標市場了解電力需求量、電價水平和負荷特性,掌握當地各大型水電、火電、核電廠的分佈、裝機容量、發電量、上網電價和發電特點,研究市場供應和競爭對手;在經濟發達地區,尋找能購買三峽電能的電力經銷商和大工業用戶,並針對目標市場制定分時段、分季節、分對象的富有吸引力的銷售策略。
針對三峽電廠發電量逐年增長且規模較大的特點,三峽總公司已準備把“基數包銷、超電量提成”等促銷手段應用到與各電力經銷商和大工業用戶簽訂的銷售合同中;與各地方政府聯手創建高耗能、高效益的工業園,使這些工業園成為“三峽電力自供區”;爭取成為“向大工業用戶直接供電的試點單位”。據稱,新的電力體制將允許發電企業向單獨的大客戶進行直供,供電價格由雙方根據市場供求情況進行協商。這對低成本的水電公司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不僅有利於提高電力銷售量,而且減少了未來對電網公司的依賴,使水電公司的電量銷售更有保障。
張定明告訴記者,目前,長江電力股份公司正在組建機構,並將成立專門的市場營銷部門,該部門不僅要從外部招聘優秀人
才,也要挖掘利用熟悉廠情、網情的內部人才;營銷部門建立後,還將適時地在受電區主要工業重鎮和用電負荷中心建立自己的銷售分部。(張辛)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