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回眸:外貿行業積極影響正在顯現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19日 15:34)
年初預測相對悲觀
證券時報消息:入世有益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長遠增長已經被大家所認同。但去年這個時候我國成功成為WTO一員時,各方對外貿行業今年的增長由於以下原因都比較謹慎: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和十年經濟增長奇跡的完結,以及“9.11”事件的突發打擊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産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衰退進一步加深,經濟增長速度繼續下滑;歐洲經濟仍未擺脫低迷狀態,歐盟國家經濟復蘇前景黯淡;而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國家更是受到了其較大負面影響,甚至在某些國家重新出現了金融危機;在世界經濟整體不景氣的影響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也遭受了一定的挫折,2001年進出口貿易額同比增長7.5%,其中,出口增長6.8%;進口增長8.2%,與2000年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增長速度相比,下滑比較明顯。
在此情況下,許多方面對2002年我國進出口貿易情況的預測並不樂觀,認為外貿正進入寒冬,對其2002年增長率最高的預測也不過5%多一些。
今年實際好于預測然而,今年我國外貿的增長情況卻大大好于預期。
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逆勢而上。根據海關統計數據,今年1-9月份,全國進出口總值達4451.35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其中出口增長19.4%,進口增長17.2%。
説外貿增長情況大大超過預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出口貿易總額仍實現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二是出口貿易的增長尤其突出,在二、三季度連續創出月度新高,超過進口貿易的增長,而在此前的預測中大家普遍認為入世後我國進口貿易的增長會大大超過出口貿易。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比較樂觀地估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可以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並有望實現17%左右的增長。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增長佳績,我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原因:入世積極影響正在顯現中國加入WTO之後,可以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避免各種歧視性的數量限制,並且在反傾銷、反補貼談判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入世一年內,我國産品出口受到的障礙總體上明顯減少,過去受出口配額限制較大的産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有所加快。同時,在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反補貼立案的同時,我國企業也加強了對國外進口産品的反傾銷立案。比如,廈華就在最近應訴歐盟彩電反傾銷訴訟中部分獲勝。而且,2002年我國對外國産品的反傾銷立案明顯增多,且大部分集中在化工、鋼鐵等我國生産技術、生産能力相對薄弱的傳統行業,及國外生産能力嚴重過剩、我國生産能力仍不足的行業。因此,入世對我國擴大出口貿易、增加貿易順差起著長遠的、積極的作用,這種作用正在逐漸地顯示出來。國內相關政策的推動由於我國目前還處在入世緩衝期的前一階段,一些有利於出口的政策在繼續實施,這也保障了近期進出口貿易的穩定增長。比如:下放外貿經營權的審批,加快出口退稅步伐,切實推行對出口産品生産企業的免、抵、退稅政策,加大對企業出口的信貸、稅收、國際結算和保險等方面的支持,推行海關大通關措施等等,這從一定程度上壯大了出口企業隊伍,增加了企業出口的靈活性,同時緩解了出口企業的資金壓力。
主要貿易夥伴經濟狀況好于預期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狀況基本上都好于預期:美國經濟出現復蘇勢頭,進口也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的經濟已基本穩定;除日本之外的亞洲各國GDP也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而與東盟改善關係,啟動自由貿易區則能使我國的産品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競爭力。這些因素都非常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的擴大。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仍有加強的趨勢,拉美一些國家出現了金融、經濟和社會動蕩,中東形勢不穩定,某些不安定因素還沒有消除等等,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總體來看,回升的大趨勢近期是可以維持的。
外資和民營企業外貿快速增長今年以來,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將其生産基地轉移到中國來的勢頭有增無減,而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外貿出口增長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再加上中國入世後,相關規則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而一些新的産業領域也正逐步向外資開放,這從制度上吸引了外商投資的投入。此外,加入WTO後,我國民營企業原來受到的限制性和歧視性“待遇”逐步取消,民營經濟的增長速度也在加速。
可以説,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對我國外貿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美元貶值增強我國出口産品競爭力由於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挂鉤,美元貶值使我國商品不僅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相對於其他國家商品更為便宜,在歐元區、日本、東南亞等國的競爭力也有所提高。這對出口貿易的增長也有一定作用。當然,2001年外貿增速減緩,導致去年同期的可比基數比較低也是今年前三個季度進出口貿易增速相對較快的原因之一。
上市公司受惠有限入世之後,我國外貿經營主體將得到迅速發展。不久的將來,各種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將均有權從事進出口貿易,各項政策也將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這將大大激發非國有企業經營進出口貿易的積極性。這對原本具有壟斷優勢的國有大中型外貿公司來講應該是比較不利的。我國外貿行業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來國字頭或者省級國有外貿大型企業轉制而來的,所受衝擊是可以想象的。
比較18家外貿類上市公司的季報業績,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一情況:這些公司今年前9個月的平均主營收入為18.9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12%(由於有4家公司未披露去年同期的凈利潤,這4家公司的數據以全年的75%近似計算),與我國進出口貿易18.3%的增長幅度相比,要低6個百分點。這表明,外貿上市公司在規模增長這項指標上是低於行業整體水平的。
從經營效益看,外貿上市公司的效益也大幅滑坡:18家公司前三季度平均凈利潤為4767萬元,而去年同期為5512萬元。除了所得稅優惠措施取消的影響之外,民營、外資企業的崛起對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的外貿類上市公司也構成了威脅。原本屬於它們的利潤被分食,競爭的加劇也使毛利率不斷下滑。
因此,在行業整體全面回暖的大環境下,外貿類上市公司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隨著入世後外貿經營權的完全放開,外貿類上市公司的業績與整個行業表現的背離可能會加劇,再加上有些上市公司鉅額投資受益的減少或消失,預計全年該類上市公司的利潤水平可能繼續下滑。(海通證券研究所 路穎)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