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與QDII 雙Q離我們越來越近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7日 13:17)
《證券時報》消息:近來,QFII與QDII作為金融市場上的熱點問題,已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2002年7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深交所舉辦的“引進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具備推行QFII基本條件,認為這是對外開放和吸引外資方針的延續與拓展。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胡曉煉日前指出,引入QFII是在過去直接引進外資的延續,是引進外資的一種新形式,外管局對於QFII給予很大關注和熱情。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2002年10月12日舉行的東盟與中、日、韓“短期資本流動管理與資本賬戶開放高級研討會”上指出,目前中國正研究通過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于境內外資本市場,並在條件具備時分步實行。
如此多的重量級人物對雙Q機制的積極表態,則更被認為在向海內外傳達中國證券市場堅持走國際化之路的態度。
一國證券市場的開放理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允許外資進入本國市場,二是允許內資走向境外市場。而在目前我國資本項目還未完全放開的情況下,雙Q機制應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資本市場的完全開放要以貨幣自由兌換為前提,之所以採用QFII制度,是因為我國股票市場和國內其他金融市場發展都尚不成熟,國內貨幣體系存在一定脆弱性。有限度的開放即在一定管制下開放,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事實上也是不少新興市場開放初期所採用的模式,這是QFII推出的現實背景。從長遠看,循序漸進地引入QFII制度,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將起到多方面積極作用:使證券市場更具包容力和吸引力,加快A股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和結構優化;促進市場運行和上市公司行為的規範;加強市場融資功能;學習海外投資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等。
2002年7月開始實施的關於允許外資參股證券和基金公司的規定,被視為在市場開放的道路上邁了一大步,也為未來QFII制度的引進和實施,提供了更積極的政策環境。而在近日,有近10家國內A股公司分別在新加坡及香港舉行推介會,並與海外基金經理見面。證券界人士認為,由於涉及的公司大部分沒有B股和H股供海外投資者投資,因此此次推介實際是為QFII鋪路,顯示QFII的實施已進入相對具體的操作階段。另外,目前已有美林證券在內的多家海外券商和基金已準備數套方案,以期抓住中國實施QFII後的機會。業內人士認為,通過漸進方式,QFII有可能成功解決在我國資本市場管制條件下向外資開放本土證券市場的問題,是市場開放之初可供選擇的途徑之一。而在QFII完成其歷史使命之後,中國證券市場將對海外自然人及機構的直接投資完全開放。
與QFII原理大體相通的QDII機制,也將為中國國內證券投資者全面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經驗。
建立QDII機制源於香港金融局為解決“北水南調”、引內地資金活躍香港證券市場、重振香港經濟的設想,但其實際意義已遠不止於此,而將是同時惠及中港兩地的雙贏舉措。
首先,建立QDII機制有利於支持香港經濟發展,而維持一個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香港,不僅有著現實的的經濟意義,而且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其次,有利於推動內地券商走向國際市場,給有實力的內地券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積累國際業務經驗的機會,促進其做大做強。第三,有利於引導國內居民通過正常渠道參與境外證券投資,減輕資本非法外逃的壓力,將資本流出置於可監控的狀態。第四,有利於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形象,恢復和增強國內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最後,有利於通過迂迴的方式,引導國內證券市場逐步縮小泡沫。
雙Q機制的提出表明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設想已從過去單一的討論“引進來”,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考慮。而從本質上講,雙Q機制是國內證券市場應對WTO的自然反應。入世後,無論中國證券市場開放與否,都將成為國際資本市場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和國際證券市場的雙向交流不可避免;就現實而言,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其在可預見的開放經濟環境中能凸現中國股市乃至中國金融市場的全球地位。 (劉 猛)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