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藥房”降價45% 撕開虛高藥價沉幕
降價45%:是承諾,還是炒作?
對於“開心人”全場5000個品規的藥品比核定的零售價平均低45%的説法,南昌藥界提出了質疑。江西南華醫藥有限公司黃慶仁棧華氏大藥房曾經在“開心人”隨機抽取了159種藥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開心人”藥品的平均降幅只有26.96%,並沒有達到所承諾的45%。
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開心人”沒有按照物價部門規定,把政府部門核定的零售價與現在的賣價對比,老百姓又怎麼知道是降了45%,還是15%?
那麼,“平均降價45%”究竟是貨真價實的承諾,還是商業炒作的謊言呢?
據“開心人”常務副總經理張暉介紹,平均降價45%是針對國家核定的零售價而言的,“開心人”降幅比較高的主要是市民經常用的普通藥品和中成藥,其中中成藥降價幅度達到60%。而降幅較低的則是一些保健藥品。各種藥品的降價幅度不同,扯高填低,平均降幅達到了45%。
對於同行在“開心人”所做的隨機抽查沒有達到45%的調查結果,張暉解釋説,抽樣藥品的降幅比較低的大多是保健類用藥,而現在保健品、進口藥和中外合資企業生産的藥品恰恰是難有降幅的。張暉進一步解釋説,口服液的生産成本價一般不會超過國家核定零售價的25%,片劑不會超過10%,栓劑在20%左右,針劑的成本與國家核定零售價的差距則在10倍以上。藥品生産成本與國家核定出廠價之間的價差,是“開心人”平均降價45%銷售的主要原因。
張暉的解釋得到了江西省發展計劃委員會商品價格處一位副處長的認同。她説,藥品價格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市場定價,即隨行就市。一種是政府限價,即政府部門根據藥品售價不同,分別規定不同價格藥品的最高利潤率。從批發到零售,5元以下的藥品利潤率最高不得超過50%;6至12元的藥品利潤率不得超過40%;12到50元的藥品利潤率不得超過32%。如此算來,刪減中間環節,加上藥廠賣給批發商的15%的利潤率,“開心人”只要多進些12元以下的藥品,平均降價達到45%是可能的。
一位藥品監管部門的人士説,“開心人”所宣稱的“平均降價45%”,其“高明”之處就在於“平均”二字。她打比方説,低價藥如1元藥品,降到0.1元,降幅為90%,而高價藥品如百元以上的藥品,只降1元,降幅為1%,但兩者相加後,平均降幅就成了45.5%。她解釋説,這只是企業經營的一種常用手法。
倉儲式藥房的經營之道
“開心人”雖然名為大藥房,實際上是倉儲式的大超市、超市化的藥店。這是“開心人”與其它藥店的不同之處,也是“開心人”最核心的經營之道。“開心人”直接從廠家或大型批發企業進貨,直達消費終端,省卻了繁瑣的中間環節,藥價因此得以大幅下降。
“開心人”常務副總經理張暉在藥品流通行業歷練八年,對藥品生産和流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爛熟於心。他向記者介紹了一般醫藥産品銷售不招標進入醫院和零售藥店的詳細環節,使人一目了然:
一般醫藥産品銷售不招標進入醫院到達消費者所要經過的9個環節:生産企業——買斷總經銷的大型批發企業——各大片區或者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藥批發公司銷售商——醫院主管領導——藥劑科主任——醫生——統計藥方的統方員——消費者。
通過零售藥店到達消費者的9個環節:生産企業——買斷總經銷的大型批發企業——各大片區或者省級代理——地市級代理——醫藥批發公司銷售商——進場費——配送中心——店長——店員——消費者。
一個環節一層漁利。當藥品從廠家到消費者手裏時,藥品的價格已經嚴重背離了價值。江西省政協委員、江西省中醫藥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鄧小安以羅紅黴素為例作了一個生動的説明:國家限價前,羅紅黴素的國家確定出廠價為每盒8元,零售價卻賣到30多元;國家限價後,以每盒3元的價格出廠,零售價仍然高達23.7元。而在“開心人”,每盒羅紅黴素只賣3.5元。他認為,“開心人”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甩掉了幾乎所有的中間環節,直接從廠家或大型批發企業進貨,薄利多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