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發展報告:上市公司六大問題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0日 10:58)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日前發佈的《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02)》分專題研究了中國上市公司2001年的現狀,指出我國上市公司在去年發展勢頭迅猛的同時,也存在六大問題。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在推出首屆“中國企業500強”時發佈了該報告,上市公司的現狀和發展是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股獨大”成禍根
去年,隨著ST猴王、ST幸福、大慶聯誼、濟南輕騎、春都、棱光實業等上市公司的控股大股東利用關聯交易,拖欠上市公司鉅額資金、侵佔上市公司利益事件的相繼發生,上市公司國有股或國有法人股“一股獨大”的弊端暴露無遺。第一大股東幾乎完全支配了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在日常經營中一手遮天,造假、不分配、肆意侵吞上市公司資産等行為比較嚴重。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國有控股公司,民營背景的上市公司也出現這種情況。2001年2月以來,已有4家家族持股高達50%以上的企業上市。報告稱,未來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類似的民營上市公司將會大量出現,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關聯交易嚴重
由於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關聯企業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人、財、物”關係密切,關聯企業往往能夠決定上市公司的行為。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滬深兩市115家已披露大股東或關聯方佔用資金狀況的上市公司,其被佔用資金高達426億元,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被佔用3.7億元。
分析指出,儘管對部分上市公司的資金並非無償佔用,但仍會影響到上市公司主體業務的發展以及持續盈利的能力。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貸款擔保所引發的風險也日益顯現。一些公司的擔保總額已接近甚至超過其凈資産,一旦擔保風險轉化為現實損失,此類公司將面臨破産。
內部人控股較為普遍
第一大股東控制,代表國有股或法人股的“關鍵人”控制,以及企業管理者“內部人控股”,在我國上市公司仍然比較普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的現象屢見不鮮。據調查,滬市被調查的188家公司中,採取完全合一的公司有77家,總經理兼任副董事長或董事的有12家,完全分離的只有12家。
分析指出,這種機制下容易導致責任不明,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缺乏相互制約,使得特權消費現象嚴重,股東利益受損,甚至導致腐敗。
違規造假屢見不鮮
由於股權融資成本較低,我國企業競相爭取上市資格。由於會計制度的缺陷,使上市公司可能獲得配股資格而粉飾利潤。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編造虛假財務指標、虛假報表等來矇騙股東和監管機構。億安科技、藍田股份、銀廣夏、麥科特、大慶聯誼等都出現這種情況。
報告認為,這些行為與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關,廣大中小股東無法了解公司經營的真實狀況,也就不可能對配股資金的使用效率作出合理的判斷,造成一些上市公司濫用配股權,導致資源配置效率極低。
國有股減持難解決
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是中國股票市場的一個特殊問題,由於上市公司大部分股份不流通,抑制了供給,造成股價暴漲,即所謂的“流通股溢價”。再加上政策托市、莊家造市,導致股票二級市場股價虛高,泡沫現象嚴重。
報告認為,國有股與法人股不流通在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初期雖然是迫不得已,但一個健康和正常的股市必然要求股票全流通。因此,儘管去年以來我國推出的國有股減持方案本身不夠完善,但推行國有股減持還要進行,而且已成為當前我國股票市場最迫切的問題之一。
盈餘管理損害資源優化配置
由於中國股市由市場分裂而形成的流通股新股發行機制是由“市盈率”來定價的,而市盈率定價機制是由新股發行企業業績來確定,因此“業績造假”就成為上市“圈錢”的捷徑,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盈、兩年平、三年虧”的局面。公司上市後,配股又成為上市公司的最佳融資渠道,甚至虧損的上市公司為了爭取配股,也採取了盈餘管理辦法,使證券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受到損害。
此外,在市場較為看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指標時,一些投資機構往往與上市公司聯手操縱會計利潤,為自己在二級市場的興風作浪製造題材。(冀文海)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