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8月20日,ST銀山正式退市。事實上,自7月30日ST銀山發佈中報再度虧損後,其成為四川首家退市的公司已是難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從相關媒體傳來的新聞——當地政府已準備在其退市後,向當地法院對其申請破産清算。果真如此,ST銀山將成為中國證券市場上第一家破産的上市公司。
ST銀山的前身是始建於1962年的大型國有企業四川磷肥廠,曾經創造了連續37年盈利、56項技改無一失敗的紀錄。1988年公司成為四川省首批股份制試點企業,1990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了1500萬元資金,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然而正是從1996年開始,農資部門大量拖欠ST銀山貨款等問題暴露出來,ST銀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在折騰了兩年的重組未果後,ST銀山走上了退市之路。當退市已經成為現實之際,破産也許是一些上市公司乃至投資者心中最後的一個堡壘。
在許多人眼裏,在退市公司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尋求新的重組機會,應該是ST銀山惟一的出路。然而此刻ST銀山可能破産的消息的傳出,卻使得“上市公司破産”——那個曾經那麼遙遠的問題無比現實起來。“這次不是ST銀山,下次還會有別的ST企業。”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説,ST銀山是一個信號,中國上市公司出現破産企業是遲早的事。
像大多數被暫停上市的公司一樣,ST銀山也曾上演過最後的瘋狂。去年每股巨虧1.31元、總負債近6億元的這家公司,在暫停上市之前備受追捧,見底3.51元後資金蜂擁而入,到4月末暫停上市時股價已經漲到7.94元。在此期間該股走勢呈現出有規律的通道揚升狀態,同時成交量也均勻放大。這個階段的成交量幾乎創了幾年來的新高,明顯有增量資金介入。然而這一次這批新資金的命運卻著實令人慨嘆。
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説,如果ST銀山真的破産的話。這些投資者可能一分錢也收不回來。“按照企業破産的清償順序,第一是企業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是國家稅收,第三是債權人,第四才是股民。以ST銀山的高負債來看(公司總資産4.59億元,而負債卻高達6.35億元),連債權人尚且保障不了,更何談股民?”
就ST銀山退市來看,股市曾經的“點金術”——資本重組正日漸失靈。劉紀鵬指出,在重組的過程中,負責收購上市公司的企業面臨的是“溢價收購”的現實。一方面要支付買殼的成本,另一方面要付出改造上市公司的資金或進行資産置換。由於退市企業往往早已資不抵債,收購方必須“挖肉補瘡”。為了減低自己的損失與風險,其通常採取坐莊,抬高二級市場股價,獲取資金,從而減少在重組中的投入的做法。
“但自從證監會加大監管力度以來,這種堤內損失堤外補的做法越來越難以實現。”劉紀鵬分析,這顯然降低了一些企業參與重組的熱情。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步意識到,對於資不抵債的上市公司,救一個尚可,救一群力不從心。由此今後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優質國有資産重組救駕的可能性正在減小。而只要政府不出面,破産的企業肯定會越來越多。”據悉,銀山化工此次就沒有被列入四川省近日公佈的資産重組名單。
一位業內人士強調:“科利華等大批原來進行過重組的上市公司績效未盡如人意,同時爆炒過重組題材的縱橫國際等跌落塵埃,也使管理層、投資者的警惕性提高,虛假重組受到空前嚴厲的監管,這將促使上市公司重組質量提高但難度加大。”
“破産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股民都不願看到的結果。但現實正在迫使他們做出抉擇。”劉紀鵬強調,上市公司破産對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積極的意義要大於消極的意義。它將使得投資者提高風險認識,樹立理性投資的風尚,有利於各級政府轉變過度干預市場的觀念,並建立真正意義上有生有死的市場結構。 (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