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消息:作為一種政策性保險業務,出口信用保險是由國家提供基金,並通過其認可的保險機構向出口企業提供服務的,它所保障的風險是一般商業保險公司不願或不能承保的境外商業信用風險或政治風險等。
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被稱為出口企業“安全帶”的出口信用保險自1989年在我國推出以來,只有很少一部分出口企業願吃這顆“定心丸”。據陜西省有關部門介紹,作為紡織和服裝出口大省,陜西省出口信用擔保費用最多的一年才20多萬美元。全省500多家進出口企業中,通過信用保險支持出口的規模不到當年出口額的1%,投保企業也僅佔出口企業總數的3%。
那麼我國的出口企業為何不願投保這一險種呢?記者了解到,一方面是因為一些企業風險意識差,投保意識淡薄。許多企業都心存僥倖而忽視風險防範,甚至將出口信用保險視為額外負擔。不少企業都表示:不會投保出口信用險。他們認為,公司出口對象大多是長期聯絡的老客戶,對方一般不會賴賬出現大風險,為此而支付近1%的保費也不值得。另一方面,出口信用保險基金自身規模太小,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以及出口信保政策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約了出口信用保險的推廣和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文科認為,隨著國際市場的變數增大,出口信用保險越來越成為出口企業降低風險的“防火墻”。有關部門應儘快制定相關法律,對承保範圍、保費率、損失界定等依法履行統一規定,適當降低投保費用,簡化審批程序,增加業務品種和服務對象範圍。同時,出口企業也應強化風險意識,使出口企業儘快繫上這一“安全帶”。(王利 儲國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