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花旗銀行對小額儲戶設立收費門檻後,銀行收費引起了社會上的激烈爭論。到底銀行該不該收費?怎樣收費才算合理?至今仍是用戶和銀行爭執的焦點。7月21日,北京市銀行業協會有關人士透露,央行《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管理辦法》將於8月出臺,其中將涉及40多項收費項目,看來這場爭論應快告一段落了。
儲戶銀行 各執一辭
日前,上海零點調查公司和上海電視臺合作對京滬穗三地618位居民採用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5%的受訪者能夠接受銀行服務收費,北京則有65.5%的居民接受。儲戶展開的討論更是唇槍舌戰,看起來也都有理有據。
銀行:“銀行不是福利機構,銀行管理帳戶需要成本。作為一個企業,虧本的買賣銀行是不會做的。”
“我國銀行目前主要通過貸款來取得收益,而存款業務的成本支出沒有服務收費來彌補,銀行無法實現收支平衡。只有銀行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有更多的資源來提高服務的質與量,否則如何提高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
“收費與否,是觀念的不同。我國一直把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當作一種福利性質的銀行,多年前銀行放出的‘工資貸款’、‘稅收貸款’等,不就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了積重難返的包袱嗎?國人應當清醒了,如果銀行都成了無水之源,如何去保證存款人的利益?”
“加入世貿給外資銀行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可以收費,中資銀行同樣可以借鑒。市場經濟的動力是平等競爭,限制中資銀行的服務收費,違反了客觀經濟規律。”
儲戶:“是不是國外每家銀行都在收費呢?這倒有可能只是花旗一家的慣例吧。現在國內一些行業,對他們有利的就説成是國際慣例,不利的就一律不提,收費對銀行有利,於是使勁説這是‘國際慣例’,可是國外銀行高質量的服務卻沒有人説起。”
“所謂‘國際慣例’已經變成謀求行業利益的託詞!”
“在商業行為中,信譽和信任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旦國外銀行被允許經營人民幣經常項下業務時,國人恐怕還是要找服務好的。”
收費權力 源於市場
實際上一個更值得人思考的問題是,為何銀行收費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呢?如果彩電業的哪個企業也想來個服務收費,會出現爭議嗎?根本沒有可能。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在於銀行本身的特殊性。首先,銀行是特殊的行業,在我國經濟的轉型期承擔著特別重要的市場角色。其次,銀行業目前還沒有真正市場化,商業銀行的運作也不夠商業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不是一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機構,整個行業也處於一種壟斷的經營狀態。這兩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銀行收費還不是一個市場行為,因此銀行不能説了算,客戶也不能説了算。
年初,鐵路春運漲價時的行政復議炒得十分熱鬧,原因就是壟斷二字,因為鐵路是一個壟斷行業,因此就必須限制其自由定價的權力。在這一點上,銀行也類似。而且此次銀行收費的規則,恐怕連行政復議的方式都不能採用,因為銀行比鐵路更特殊。
美國從前有兩萬多家大大小小的銀行,經過市場淘汰,現在還有8300家左右。在這樣的市場中,有銀行提出收費的話,根本不需要向公眾解釋理由。因為,如果他的收費不合理,就意味著喪失市場,甚至面臨生存的危機。而我國現在還缺少市場對銀行的約束機制,因此,監管行就必須限制銀行的收費權力,由此也才出現銀行滿地找各種冠冕堂皇理由的情況。過幾年,當銀行業徹底開放並進入自由競爭的市場化時,大家也就沒有必要爭論銀行收費的問題了,誰愛收誰就收,願意收多少就收多少,根本不需要理由,因為市場會決定其收費的權力。
如果看清了銀行目前為什麼需要理由,那麼就應該可以明確,收費問題在現階段既不能聽銀行的也不能聽客戶的,而應該有中立、公正的監管行來説話。由此,剩下的問題就是監管行的中立與公正了。答案在哪呢?下個月,規則一齣來也就不言自明了。(張益勇 張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