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産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解決農産品基本安全問題、迎接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挑戰,這三方面可以説是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後所面臨的主要任務。發展綠色食品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將發揮導向作用。近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綠色産業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有關專家提出:儘管目前我國綠色産品總量規模還不是很大,但發展綠色産業是我國農業最有潛力的希望産業。
據了解,我國綠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提出的。1990年,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綠色儀器開發和管理工作,截止到2001年,全國共有1217家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的2400個産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誌商標,綠色食品生産總量達到2000萬噸,産品年銷售額為500億元,其中出口創匯大約是4億美元。2001年年初,農業部又啟動了“無公害食品選擇計劃”,出臺了《關於加快綠色食品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在“十五”期間力爭使綠色食品達到4500萬噸的目標。而在發展綠色食品中,核心的內容就是相應標準體系的建立。針對目前我國綠色産品發展相對比較落後、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比較低的現狀,與會專家提出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綠色食品標準體系建設,儘快使我國的標準體系符合國際市場競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告訴我們,有關部門要把國外的標準通報給國內,讓國內知道這一個標準,科技部門要協助我們生産部門怎麼樣達到這個標準,關鍵問題是發達國家對於他們自己農業保護,産生了一系列所謂“綠色壁壘”,他個人認為:與其埋怨人家,不如提高我們的安全標準,努力適應人家的標準,WTO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達到質量安全標準,他們要實現的,我們也能實現。
陳錫文主任還告訴我們,從另一方面説,我們的綠色食品也要滿足國內日趨增強的對農産品的安全需求,而國內市場也是國際大市場中的一部分,今後,標準一致了,滿足國內市場實際上也就是滿足國際市場,也能更好的進入國外的市場。
我們記者在山東東營市採訪時還了解到,在這兒,他們就利用高標準生産了特色産品冬棗。他們找準冬棗的優勢,用高標準來生産,在種植上,採用連片種植,規模化生産,同時按國際通用的有機農業標準生産,不用化肥和農藥,而在深加工上,更是投資近億元引進了新技術,使産品達到了歐盟的認證。
據山東省東營市副市長介紹,冬棗是該省特有的農産品,他們將冬棗的生産進行標準化生産,這個標準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也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從保鮮加工到濃縮果汁,都出口到了西歐,標準是我們自己制定的,我們的標準就是國際標準。
按新標準進行生産,就擴大了出口,增加了效益。標準是我們的,也是國際的,這説明山東東營在制定標準時,一是高要求,二是積極的去適應了國際標準,這一點值得其他地方去學習。(編導:徐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