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直是蜂産品出口大國,但今年初,歐盟以我國産蜂蜜含有氯黴素等抗生素超標為由,中止進口中國的蜂蜜。歐盟國家的許多商場陸續將中國産蜂蜜撤下櫃臺,停止出售;已運抵歐盟國家的中國蜂蜜被執行退運,甚至有的國家宣佈銷毀到岸的中國蜂蜜。目前,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也加強對中國蜂蜜的檢驗。
歐盟單方禁運 中國不能接受
每年5、6月間,大連正值槐樹花開季節,往年向歐盟國家出口上幾百噸槐花蜜的遼寧省土産進出口公司,今年卻沒有簽定一單新合同,也沒有收購一噸新蜜。蜂産品部經理陳卓正忙著處理來自歐洲的退貨。
陳卓對記者説:“歐盟的決定很突然,在禁令發出前,公司出口到德國的150噸蜂蜜和正在運往歐洲途中的蜜蜂都被退回,甚至包括已經進入歐洲國家零售商貨架上的蜜蜂也被要求退貨。新蜜也沒法收,因為害怕不符合歐盟提出抗生素含量標準。快半年了,沒有貿易可做。”據大連海關統計,今年1至5月,遭歐洲退運的大連出口蜂蜜達800多噸,價值70多萬美元。
歐洲市場一直是我國蜂蜜出口的主要市場。今年初,歐盟調查組做出對華殘留監控體系的考察報告,于1月23日提交給中方,25日即做出暫停進口包括蜂蜜在內的中國動物源産品的決議。歐盟提出,蜂蜜中氯黴素檢出量不得超過0.1PPB,即10萬噸蜂蜜中含有1克氯黴素,這個標準比原先嚴格了100倍。隨後,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市場抽樣檢測中查出我國蜂蜜含歐盟禁用藥物——氯黴素殘留。2月底,歐盟通知其各成員國,對所有工廠、倉庫及以包裝上市的中國蜂蜜進行強行檢查。
針對歐盟的決定,1月31日,我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與歐委會貿易委員拉米共同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食品安全,重視人民的身體健康。對此,中國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監管體系。最近,歐盟單方面做出的考察報告,是片面的和不準確的。歐方未按正常程序,充分聽取中方意見,中方是不能接受的。
就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發佈公告,建議商店停止銷售所有含有中國蜂蜜的混合蜜同時,又發佈了特別説明,每天食用8瓶(454克/瓶)蜂蜜,才有抗生素危害人體健康的可能,考慮到含有微量氯黴素的蜂蜜對人體危害不大,消費者可繼續食用已經購買的中國蜂蜜。
我國蜂産品行業專家説,英國的這一説明互相矛盾,表明歐盟制定的抗生素含量標準是苛刻的,即便是大氣粉塵中氯黴素的含量也要超過這一標準。可以看出,有關組織和國家對我國農産品設置綠色技術壁壘,已經成為出口受阻的主要因素。我國蜂蜜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主要依靠價格優勢和以量取勝,由於“抗生素超標”,這一競爭優勢喪失殆盡。
正當我國蜂蜜出口受到“抗生素標準”干擾時,4月19日,有關部門從荷蘭進口的腸衣中檢測出了氯黴素殘留。可見所謂“抗生素含量”技術標準的執行,在某些歐盟國家也不是十分嚴格。
正視藥物殘留 加快完善標準
今年是遼寧省土産進出口公司蜂蜜加工廠經營最困難的一年。滿頭白髮的老廠長吳宣山望著墻上的5個大字——“甜蜜的事業”,苦澀地對記者説:“甜蜜的事業如今不甜了。”
擁有一萬噸年加工能力的遼寧省土産進出口公司蜂蜜加工廠,今年只收購了40噸槐花蜜,企業已經停産3個多月。吳宣山説,收蜜的時候,蜂農們都説肯定沒給蜜蜂喂藥,可是拿到進出口檢驗檢疫局一檢驗,確有一些蜂蜜的氯黴素含量超標。如果企業不收蜂蜜,就要停産,而收的蜜不合乎標準,賣不出去,又要虧損,真讓企業兩難。
武漢市一位蜂農告訴記者:“除了防治夏螨有專用的蜂藥外,一般治蜂病都用氯黴素等一類人用抗生素藥。市場上專門的蜂藥店很少見,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蜂藥,也沒有商標,價錢還貴得很,要10多塊錢一包,療效並不明顯,蜂農們都不愛用。
農業部蜂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的專家説,過去我國蜂蜜質量監控沒有氯黴素檢測這一項,因而綠色蜂藥的研發和推廣比較有限,蜂病防治仍以化學藥物為主,容易造成蜂産品藥物殘留超出歐盟制定的苛刻標準。
我國蜂蜜在歐洲市場遭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國養蜂學會在4月22日發佈告全國蜂業工作者書,要求立即停止開發、生産、銷售和使用含有氯黴素等藥物的蜂藥,儘快開發、使用中草藥、無污染的蜂藥及其他生物方法解決蜂病防治問題。5月10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蜂蜜出口企業加大原蜜檢驗力度,有條件的企業爭取購置氯黴素等抗生素快速檢測設備,對不合格的原蜜,不予收購。
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王鳳忠説,國際食品法典已對176種農藥在375種食品中規定了2439條藥物最高殘留限量標準,而目前我國僅有6個蜂産品標準。因此,加快完善蜂産品檢測標準與國際接軌是當務之急。
實行規模經營 加強行業管理
我國年産蜂蜜約20萬噸、蜂王漿1000噸,年創匯1億多美元,蜂群數量和主要蜂産品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但是養蜂業目前還是手工作坊式,從生産到流通處在無序狀態,與蜂産品大國的地位不相適應。如今,發達國家設置綠色技術壁壘,更向我國養蜂業敲響了警鐘。
據了解,我國養蜂業的生産管理十分粗放,有的蜂産品從採集、運輸、製作到包裝,缺乏標準控制,生産技術由師徒傳承,生産設備也由蜂農自發選擇。有的蜂農信息不靈,逐花期而居,分散生産,流動性強,得不到應有的技術指導。
缺乏行業自律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湖北省養蜂工作站站長王盛橋説,自殺性降價給我國蜂産品生産和貿易帶來了巨大損失。由於市場混亂,不能實行優質優價,蜂農頻繁採集不成熟蜜,致使蜂蜜濃度達不到標準。目前,阿根廷等國蜂蜜以高於我國200美元價格出口歐盟,搶佔了我國一些出口市場。
中國蜂産品協會會長羅夢傳認為,應改變“家家戶戶齊養蜂”的傳統格局,儘快建立以養蜂科學技術和國際標準化為核心的養蜂基地,對蜂農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傳統工藝,逐步實現養蜂組織化、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以具有較大規模,較強經濟實力的蜂産品加工型、經營型龍頭企業,通過蜂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仲介組織,帶動蜂農,建立優質蜂産品原料基地,從源頭把好蜂産品質量關,才能重新贏得國際市場的主動權。(王振宏 劉紫淩 黎昌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