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上,綠色食品引起了國內外客商的極大興趣。開展6天時,哈洽會綠色食品就已簽訂合同和協議308個,成交總額63.6億元。
然而,面對如日中天的綠色食品市場,一些業內人士表現出了擔心和顧慮。他們認為,類似綠色食品的新農業發展必須保持冷靜,一如既往地構築其品質優勢,切不可再度步入單純追求産量的誤區,最終失去市場競爭力。
本屆哈洽會專門設立了綠色食品展區,一開展就成為洽談會的一個焦點。“北大荒”系列大米麵粉、“黑森”系列森林綠色食品、“綠山川”山野菜餃子、“九三”非轉基因大豆色拉油、“珍珠山”黑木耳……這些目前知名度並不很高的綠色食品對客商很有吸引力,相當多的客商主動與參展企業洽談,表示願意和這些企業攜手開發黑龍江綠色食品,將其推向國內外市場。僅在短短幾天的哈洽會上,綠色食品成交量就高達123萬噸。與外商及外貿出口企業簽定合作項目129個,引資金額28.7億元。
一份最新統計顯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已佔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十分之一,認證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年間翻了一番,僅今年以來,就新增了122個綠色食品認證産品。黑龍江省還計劃在“十五”末期,全省綠色食品産量突破1000萬噸。綠色食品發展如此迅速也引發了一些業內人士的憂慮。他們普遍較為擔心,在規模如此迅速增長的同時,品質的提高能否同步,質量的監督能否跟上,競爭力能否持久。
品質的提高能否同步?一位經理向記者講述的親身經歷令人深思:2000年,日本一家企業向他們訂了3000噸大米,要求優質米的比例要達到99.9%。對這家企業來説,供應3000噸的數量不成問題,關鍵是怎樣質量達標。為了能達到這一標準,這家企業引進進口設備生産,可試了很多辦法,就是達不到標準,最後他們只能眼看著上百萬元的利潤白白溜走,“真可惜呀!”
據介紹,到目前,黑龍江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産品已有403個,居全國首位。由於這些産品大都集中于糧油、乳品、山野特産等領域,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相當多的産品相似、相倣,具備自身顯著特點的並不多,而在品質上有突出優勢的則更少。記者在採訪中,向許多企業負責人了解其産品有別於其它産品的特點,得到的回答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什麼區別,一位負責人説到自己産的大米時説,“大米就是大米唄,還能有啥區別?”
質量的監督能否跟上?在第十三屆中國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的綠色食品展區,記者採訪了參展的部分企業。一家企業負責人對如何保證大米“綠色”品質的回答很難盡人意——“我們讓農民種植時統一品種,一年中,農業專家能去指導兩次。我們還有20多名的技術人員。老百姓都是實在人,沒問題。”而後來記者了解到,該企業綠色食品種植面積有4萬多畝。如此規模的種植和如此粗放的質量管理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採訪中,類似這家企業的並不在少數。
去年9月,政協黑龍江省委在對綠色食品産業調研時,同樣發現了其中的矛盾。他們認為,有些地方發展綠色食品帶有一定盲目性。有的地方熱情很高,但對綠色食品應堅持什麼樣的標準,認識不足,存在盲目擴大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的現象。就全省來説,綠色食品質量檢測設備、手段還不完善。一些地方在綠色食品生産中,對主要環節的質量檢測監控還沒有做到層層把關,綠色食品的全過程質量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
競爭力能否持久?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金松説,發展綠色食品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競爭力。但不等於説農産品帶上“綠色”帽子就有了競爭力,抓住了綠色就得到市場。産品達到認證標準只是綠色食品最基礎的一步,綠色只説明其食用上的安全性,並沒有解決諸如口味、營養以及性能價格比等市場競爭因素。例如,不好吃的食品,市場就不一定會買帳。因此,在達到産品綠色標準的同時,如果對這些關係到市場競爭力的因素不注意,競爭力是難以持久的。
前來參加哈洽會的日本日綿株式會社食料公司農産部長久下真司説,中國以往的農業恰恰是注重數量忽視質量而失去了國際上的競爭力。因此,作為長期課題,必須儘早開始提高質量,實現由量向質的轉換,農業各個方面都應以提高競爭力為主要課題。
不少專家還強調:即使是質量好、口味佳、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綠色食品,也要注意規模適度。再好的食品也會有個需求飽和度。某種好産品現在的供應量是一種價格,産量翻一番或翻兩番,那價格可能就會跌下來,邊際效益就會遞減。只有在一個適度範圍內,效益才會隨規模擴大而相應增加,超出這個範圍,可能就要品嘗價跌賣難的苦果。因此,各地在把“綠色食品”確定為增收亮點後,切忌頭腦發熱,盲目追求上産量、上規模。
“在優勢面前,要擴大規模,而要適度擴大規模,更要以保持優勢為前提。失去了競爭力的規模是無本之木,會再次陷入以往農業增産不增收的怪圈中,這樣的規模就毫無意義了。”採訪中,一些專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他們認為,黑龍江省目前綠色食品産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説明當前農業向新階段轉型過程中,人們觀念上、思想認識上的差距。如何迅速從數量型農業轉型為效益型農業,如何使人們思考問題時,不把規模放在首位,是當前應重點研究的課題。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決定著今後我國農業“入世”後的發展前景。(高增雙 蒲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