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經濟半小時》:江漢再就業 油外做文章  
06月18日 15:36

    大家知道,近幾年許多油田礦區經歷過一系列的改革和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油田都非常重視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問題。1998年以來,江漢油田為了減員增效,先後有7000多職工下了崗,僅去年就協議解除勞動合同17400多人。當地的再就業中心怎樣來安置這些人的出路呢?這幾天,我們的記者走訪了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的江漢油田。

    雨一直沒停。當我們趕到的時候,在蔬菜基地見到了再就業中心的負責人周友庭。他説下雨耽誤了點時間,要施工方天晴後要抓緊。缺一個排水溝把排水溝儘快搞。因為這些下崗的和失業的培訓班都結束了,要爭時間。

    這塊197畝的土地就是為下崗職工申請下來的,土建施工完成後,在這一帶他們就可以開展大棚蔬菜種植了。現在一眼望過去還是荒草,而在周友庭的眼中卻不同。總共是197畝地,按照先易後難搞試點。先搞40畝之後可以安置安排40名下崗和失業職工,等搞成了之後再接著發展。

    這種布陣好像是下棋,而為了安置下崗特困職工,再就業中心的確是擺開了棋局。油田地處素有“魚米之鄉”稱號的江漢平原,土地資源豐富,有農田和水面共2.5萬畝。利用這種優勢,建立再就業基地,這就是構思和佈局。再就業中心的思路是:依託某個短平快的項目,先給予經濟技術扶持,組建一個基地,安置一批下崗職工,然後讓其自主經營。成規模後,再逐步按市場方式運作。

    江漢石油管理局再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説,基地的規劃現場勘探,都是周友庭親自去。曾到荊門、宜昌,他親自帶隊去考察,有效益的才出來立項。

    這裡是一個養殖基地,魚塘、鴿棚安置了6名下崗職工,前幾天,楊洪所在那塊基地的圍墻被雨水沖倒了,這天,周友庭趕過來看看。楊洪對他説,電話給你們一打去,你們馬上就來修。他們確實很感激,因為圍墻給修好了之後,治安環境他們就放心多了。

    基地建起來以後,後續的跟蹤服務也要接上,鋪路修墻到後期銷售,老周他們也沒少費心。要真正盤活這幾塊地,才能不斷地吸納下崗職工。

    楊洪原來在機械廠一下屬公司當副經理,今年39歲,去年夫妻二人都買斷下崗。做了20年的工職一下子沒有了。剛下崗的時候,他覺得前途出路、自己的小孩怎麼辦?沒工作了。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地睡不著,怎麼辦,前途在什麼地方。

    下崗後的楊洪東奔西走,也考察了幾個項目,考慮到風險,他又一個個地否定了。他説最後還是周總他們領導、興業公司、局裏面關懷給找點出路,讓他承包魚塘,幫他們提供一些條件一些便利,還説有困難可以找他們。

    在這塊再就業基地上,楊洪邊學邊幹,心裏也有了底。

    他説看到魚長大了,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花,心裏面肯定是高興了。

    除了魚塘和蔬菜大棚,類似的再就業基地還有綠化開發、城建施工、女子管樂隊、石油旅行社等10幾個。3公里開外,就是苗木和花卉再就業基地,這一塊發展較早,吸納了68名下崗職工,現在花木供不應求,規模擴大了,還把分場辦到了上海浦東,成了油田一個具有潛力的新興産業。從這塊小有規模的試驗田上,周友庭看到:油田上的下崗職工走上基地,都面臨專業轉型問題,因此要把再就業基地和培訓基地相對接,專業上缺什麼、就補什麼。

    蔬菜基地快完工了,周友庭要去看看下崗人員對口培訓的進展。一來到這裡,他就被幾個學員圍住了。學員説三分地少了點。他説,可以擴大。現在有200畝地在那兒,就是根據你的能力,你能擴大我們就根據你的情況把它擴大一些。

    在這基地,有園林綠化、汽車駕駛等43個專業,為下崗職工免費提供就業指導和培訓機會,每年培訓下崗職工1500名左右,80%的人實現了再就業。雷艷就是其中之一。她説,再就業基地不僅培訓技能,還有精神支持。

    時隔一年,提起周友庭和再就業中心,她仍然很難抑制自己的感情。她説,他説我把你們當成我自己的孩子,你們下崗工人的事情,就是我們的事情。她説所以這句話我到現在想想這句話,我都非常感動,我覺得人才交流中心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別人也許不能理解,但是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當時還是人才交流中心和教育處給我們爭取到了一次競爭上崗的機會。

    2000年,雷艷在基地結束培訓,經過考核,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幼兒園老師。而在那段下崗期間的酸甜苦辣,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承受。她説他每次都非常地耐心,總是寬慰我們,讓我們不要著急,工作會有著落的,總是給我們信心。她説每次走到再就業中心的路上,心情都是好像特別地輕鬆。她説沒有了那種在家為找工作而煩惱的那種感覺,一到那兒去就好像充滿了希望,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江漢油田利用閒置的土地、投入82萬多元專項資金,扶助了十幾個再就業基地和項目,安置了一批下崗人員。考慮到自己遠離城市、需求畢竟有限,再就業中心又把目光從油田內部轉向了外面的世界。

    類似的外地務工招聘會幾乎每個月都有。周友庭心裏有本帳,油田油少人多,又遠離城市,是個獨立的礦區,內部基地解決的下崗人員是有限的,鼓勵大家走出去才有出路。這2年,為了找崗位,他和同事也跑遍了10幾個省市。他的身體不太好,在上一次住院的時候剛剛打完吊針,一個療程,為了解決就業的困難找崗位,他就跑到廣東。他的老伴曾經找過單位,説像這樣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讓他出差呢?

    他老伴説:“要是他到外面出差回來,找到了幾個什麼崗位,就高興得很,回來就説今天我們在外面跟哪個地方聯絡好了,我們又可以上多少人了,他就這樣的。”去年上半年,石油石化行業收購地方加油站,周友庭和同事抓住這個契機,與廣東方面建立了勞務合作關係,開展向外輸出加油站站長、會計,錄用人數達30多名。

    其實,他們一到那裏純粹是求著人,因為他們是找市場。曾經有兩次在人家地方一坐坐兩個多小時人家老總都在開會。開會他就坐在那兒等,實際上有的是人家回避。但是沒辦法,他只有等,等到下班人家散了會,出來再跟人家談就那樣的精神,對方還是很感動的。人家一看這麼大年紀,還是管理局的一個領導,人家江漢油田是誠懇的,起碼組織上對這些人是負責任的。

    在打通向外輸出的渠道時,老周嘗過求人的滋味,可他感到最困難的還是下崗職工的觀念。一場招聘信息會剛結束,他被一位老人堵在門口。老人是給他40歲的小兒子找工作。他想讓他給搞點比較輕的工作。他啟發他:老魏我們的老同志了,現在幹活都是要出力的,不出力就動腦,比較輕的工作不好説。你也知道油田的小孩不一樣,所以要改變觀念,要走出去,要吃苦。

    每次油田外出勞務人員出發前,就業中心都要給他們召開歡送會,周友庭在會上給大家一些鼓勵和建議,派專人把他們護送到廠,還給每人發一張聯絡卡,為外出務工人員解決勞資和生活困難。隨著外出務工者的增多,現在,不少下崗的油田人開始接受外面的世界。

    廣東東莞。這個加油站的站長叫潘建平,2001年7月他和妻子與油田解除了勞動合同,之後就來到了廣東。他們是兩口子都買斷工齡了,起碼是生存問題,就通過人才市場。8月份他們招聘到這邊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象潘建平一樣,在更廣闊的天地裏找到就業機會,再就業中心首先是“幫著找市場”:組織人員深入華北、西北、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勞務市場和用人單位調查,捕捉信息;其次是“自己找工作”,組織下崗職工到武漢、潛江參加當地組織的勞務洽談會和人才交流會。 1998年至今,江漢油田通過職業介紹輸送失業、下崗職工2000多人次,職業介紹業務拓展到8個省市。這2年,一個一個單位地跑,一個一個職務地扣,崗位越找越多,周友庭在家的時間是越來越少了。

    “我也説呀,你簡直是一天到晚在外頭,家裏人(不顧),你看我上次耳朵突發性耳聾挂吊針,挂了十幾天吊針,他從來沒有説陪我去過。”老伴話雖這麼説,每一次老周出差前,她都按照劑量一袋一袋地把他每次吃的藥包好,給他帶在身上。她説:“當時我不理解,後來他也是跟我説,他説你看人家下崗了沒工作了沒飯吃,咱們幹這個工作要給人家找飯碗,既然幹這個工作就要把它幹好盡我的能力吧。”

    在分管部門工作會上,周友庭説,我們經常説要將心比心,這些同志我們要設身處地,搞個換位思維,假如我是個下崗職工我期盼什麼,我要求組織提供什麼這樣一種心情來看待他,就當成我們自己家裏人當成我們自己,充滿強烈的感情。社會越發展,我們越不能忘記這些同志。企業越前進,我們越要關心這些同志。

    採訪時記者了解到,除了江漢油田的這些做法,湖北省還通過勞務輸出、發展個體經濟、郊區農業的方式,幫助20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就在我們結束採訪前,還從湖北省勞動廳了解到,當地要推出一項政策,對下崗職工再就業稅收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李春岩)



責編:張競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