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億元債務是怎樣消化的——安徽太和縣破解鄉鎮債務難題紀實  
06月16日 09:15

    由於鄉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臃腫、冗員眾多,以及開展一些不切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等,使得我國一些鄉鎮機關出現了負債。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推行後,鄉鎮又不能通過增加農民負擔來減輕債務壓力。因而,能否順利闖過鄉鎮和村級財力困難這道關口,是一個關係到基層組織能否正常運轉、稅費改革成果能否鞏固的關鍵性問題。

    安徽省太和縣在農村稅費改革過程中,因地制宜地改革財稅管理辦法,嚴徵細管,努力增收節支,在農民負擔大幅減輕的前提下,全縣兩年累計消化鄉鎮和村級債務1億多元,為破解這道難題提供了範例。

    達標升級活動不斷 政府舉債“艱難度日”

    像全國許多地方一樣,安徽省太和縣過去搞達標升級活動、鄉鎮企業建設、形象工程建設等形成了大量的歷史債務。

    在太和縣舊縣鎮,記者看到1995年建設的10幢“小康村”別墅樓,七八年過去了,一幢也沒賣出。夕陽下熠熠生輝的古銅色房頂,折射出往日曾有過的“繁榮”。當地農民説,這些都是“形象工程”,老百姓根本買不起。

    太和縣財政局局長尚衛東介紹,僅教育“雙基”達標一項,1996年一年全縣就建了200多幢教學樓。全縣鄉鎮因教育達標升級活動共舉債9800多萬元,佔全縣總負債的44.7%。據統計,到稅費改革前,太和縣鄉鎮累計負債高達2.2億元。

    2000年3月,中央決定在安徽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試點工作實施兩年來,安徽省取消了各種面向農民的收費、集資、政府性基金和達標升級項目近百個,農民從此告別了過去被稱為“無底洞”的各種亂收費。據安徽省稅改辦介紹,2001年安徽省農民負擔與稅改前相比,總減負逾100億元,農民人均減負200元。

    然而,讓利於民的政策使太和縣鄉鎮綜合財政收入減少了近億元,減幅達51.9%。過去可以用向農民收費、集資的辦法償還債務,而現在只能用窘迫的財政來還。

    鉅額債務猶如一顆毒瘤,侵蝕著稅費改革成果,阻礙了基層政權作用的正常發揮。舊縣鎮新任黨委書記張春告訴記者,幾幢“小康村”別墅欠下了施工隊73萬元工程款,包工頭三天兩頭來要債,搞得鎮領導無法正常上班。

    “現在我們面臨發展和還債的雙重壓力。”張春嘆息道。

    重新核實陳欠 實行“零戶統管”

    在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時,太和縣也有一些鄉村幹部提出,向農民人均增加稅收20元至30元,以壯大鄉鎮財力,解決鄉鎮財政困難。但縣委、縣政府及時糾正了這種錯誤想法,旗幟鮮明地提出,解決鄉鎮財政困難絕不能走增加農民負擔這條老路。

    為堅決消化鄉鎮和村級債務,太和縣領導班子多次進行研究,並在鄉鎮幹部中進行動員,大家達成了共識。

    為摸清陳欠底數,2000年6月,由政府辦&&,組織財政、審計、人事、編辦等部門組成6個工作組,歷時兩個半月,對全縣鄉鎮1992年至2000年初的債務進行摸底審核。審核發現,幾乎每個鄉鎮的債務都有一定的水分。

    馬集鎮是負債最多的鄉鎮之一。鎮政府到商店買東西、在飯店吃飯,基本上不付現錢,大多打白條。馬集鎮一度白條盛行,成了鎮裏的“內部版”人民幣。於是,一些幹部便從中漁利。

    現任黨委書記王偉波説:“接待上級來人,都是由會計或一般幹部具體辦理。比如在飯店招待後,有的幹部順帶要幾包香煙,錢記在鎮裏的招待費上,而香煙卻放進了自己的口袋。這還不算啥,有的人自己買東西、招待親戚朋友吃飯也簽單。”

    經過核帳,馬集鎮一下擠出了50多萬元的假負債。而全縣核帳擠掉的負債水分就有近千萬元。

    舊縣鎮原先下轄的4個工委總負債58萬元。由於當時管理混亂,形成了鎮欠村、村欠小組、農民欠村、村又欠鎮的多重債務關係。何莊工委在稅改前的一年多時間裏,僅欠集鎮上大小飯店、私人出租車的債務就有4.2萬元,而這些債主又都是農業稅、工商稅的納稅對象,他們基本上拖欠稅費。為徹底解決這些債務問題,舊縣鎮查清了工委原債權、債務,兩項相抵,4個工委的部分債務就“一筆勾銷”了。

    在摸清各鄉鎮債權債務底數的基礎上,太和縣採取“區別對待,分類處理,綜合治理,逐步消化”的原則,制訂出三年內結算所有債權債務的清債計劃。

    縣財政局局長尚衛東介紹,他們在堅持財政“分灶吃飯”的前提下,對鄉鎮財政實施“零戶統管”政策,並在屬地金庫為全縣31個鄉鎮分別設立工資專戶,每鄉一個戶、一本帳,實行“鄉財縣管,縣管鄉用,收入上繳,支出下撥”的管理辦法。具體説,就是鄉鎮農業稅、工商稅收分解後和預算外收入會同縣財政轉移支付一併進入工資專戶,所有資金必須首先用於工資發放,在不能保證工資發放的情況下,其他開支一律停止。

    從2000年7月起,在縣財政的調控下,各鄉鎮都實現了財政供給人員工資的按時按標準發放。從今年1月份起,隨著鄉鎮財政狀況的好轉,縣財政又按鄉鎮規模大小,每月分別下撥鄉鎮辦公經費5000至9000元不等,確保了鄉鎮工作的基本運轉。

    節流開源並舉 治患須靠發展

    阮橋鎮是太和縣人均負債較多的鄉鎮之一。當時的鎮領導為了改善集鎮的落後面貌,超常規投入,形成了960萬元的負債。初到阮橋就任的黨委書記説:“當時的鄉鎮財政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冬修水利時,要往墻上刷標語,但鎮裏拿不出錢買石灰,於是他讓人到小店賒半袋。但小店老闆不願賒帳,説:“政府一點信譽也沒有,欠我幾萬元錢,幾年了一分錢也沒還。”

    鎮裏下決心建立規章制度,大力壓縮公務費支出。原來機關用電沒有節制,有一戶職工家裏的電爐一連燒壞了8個,每月的電費高達1000多元。後來,鎮裏改造了電線,並實行“一戶一表”。整改費一次性花去了4000元,而每個月的電費卻降了600元,比過去節約了一半。

    洪山鎮政府門口過去經常停著10多輛出租車,幹部到縣城、下村都包車,少則幾十元,多則百把元。開出租車的村民王傳利索性一天到晚呆在鎮政府,也在鎮食堂吃飯。有幹部需要用車,他馬上就走。他也因此被戲稱為鎮政府不拿工資的“編外幹部”。稅費改革後,鎮黨委加強管理,嚴格核算,再也沒有一個幹部租他的車了,他只得將車賣了。在今年的村委會換屆選舉中,鎮幹部都是風雨無阻騎著自行車下村的,而且帶著方便麵,不用村裏招待。

    太和縣委、縣政府大力推行“放筷子,停車子,關機子”的管理辦法,先後出臺了《小車配備使用制度》、《接待制度》等。縣六套班子按照規定,賣掉了超編的8部小汽車。各班子接待費用實行包乾制度,僅此一項較往年節約接待費100多萬元。各鄉鎮也改革了用車和招待辦法,到鄉鎮工作一律在食堂吃工作餐,村級取消招待費用。

    這個縣對超編和自聘人員進行了清理。全縣共清退不在編的聘用人員2001人,精簡鄉鎮超編人員2873人,一年可壓減支出1600萬元。

    五星鎮按照“一自願、二選擇、三聘用、四安排”的原則,全鎮105名分流人員中有46人安排到村挂職,擇優錄用11人到小學任教,其餘人離崗自謀職業。通過清理和分流富餘人員,鎮裏一年可減少工資性支出54萬元。

    與此同時,縣裏對參加統一發放工資的教師人數進行了嚴格審核,堅決杜絕吃空編和編外人員進入上劃範圍。

    節流還需開源。太和縣強化了稅收徵管工作,要求稅務部門轉變工作作風,做到既要“抱西瓜”,又要“撿芝麻”,提倡收辛苦稅,做到依法計徵、應收盡收。

    馬集鎮有個毛髮市場,個體戶多且分散,稅費徵收難度大,加之稅務人員沒有盡心盡力,1998年一年稅收僅為80萬元。而今年強化了徵管,1至5月份的稅收入庫就達到了191萬元。這個鎮去年還對10年來的計劃生育撫育費進行了清理、收繳,共計收繳200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還遏制了計劃外超生。

    發展地方經濟,是消化鄉鎮債務的根本。原墻鎮築巢引鳳,優化經濟環境,引來浙江台州的希神公司前來落戶,盤活了原鄉鎮企業的閒置資産。這家公司去年上繳稅收100萬元。舊縣鎮積極幫助私營企業——紙箱加工廠進行技術改造,隨著新設備的投産使用,企業的稅收從原來的7萬元猛增到50萬元。鎮黨委書記張春充滿信心地説:“再有三五年時間,我們鎮即可消化1026萬元的歷史債務。”

    兩年過去了,太和縣累計消化債務1億多元。全縣不僅做到工資按時發放,還極大地減輕了鄉鎮、村級債務壓力。 (葛如江 王正忠)



責編:楊潔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新聞
鄉鎮減債不能向農民伸手(06月16日 09:18)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