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熱看車展 冷説車市——寫在北京國際車展閉幕之際  
06月13日 11:57

    第七屆北京國際汽車展在經過8天的熱鬧之後,今天落下帷幕。車展期間,汽車廠家推出種類繁多的新産品,敲動消費者的心扉;金融機構和一些新聞媒體乘勢而上、加油助威。數十萬普通百姓參觀車展,其中相當數量觀眾是潛在的購買者。越來越大的“市場蛋糕”,令中外汽車業界雄心勃勃。

    一些專家説,雖然出現了諸多積極的變化,但是潛存的威脅也是巨大的。汽車市場的不完善,影響了汽車工業的穩定發展;國外産品的大量進入,使國內企業遭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汽車消費的快速增長,也對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防治車市“冷熱病”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比喻:車市如股市。

    做出這樣一個判斷的理由:一是從中長期看,中國的車市與股市一樣前途遠大;二是從近期看,沒有一個人能夠準確地預料出市場的走勢。車市如股市一樣是不成熟的。

    就在車展熱鬧非凡之時,車市卻顯得有些冷清。北京最大的汽車市場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富康車的銷量從會展前一週的198輛下降到39輛。從今年1月份開始,汽車市場非常活躍。特別是在4月份,轎車的銷售出現了爆發性行情,全國轎車的産銷量達到9萬多輛,猛增近50%。北京市最多的一天有近千輛新車上路。然而,就在汽車生産廠家準備大幹快上時,5月的車市又出現了下挫的跡象,北京市的汽車銷量又比4月份減少近40%。

    事實上,近兩年車市的成長一直患有“冷熱病”,起伏不定,難以琢磨。專家們分析説,這首先在於汽車市場的眾多消費者是脆弱的、不穩定的。他們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對於價格因素十分敏感。而最近幾年,汽車市場的價格正處在一個多變期。其次是汽車相關政策的不穩定。汽車工業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許多老的政策比如目錄製、價格控制等都需要做出調整。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關稅還要不斷下調,這些政策的變動也使得車市陰晴不定。

    專家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培育的任務重於開發,對於廣大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熱情要倍加珍惜愛護。有關部門在調整政策時,需要廣泛徵求意見,並提前公告明示,減少對市場的衝擊。

    分到屬於自己的“蛋糕”

    中國汽車市場像一塊巨大的“蛋糕”令諸多國外車商垂涎欲滴,他們明顯加快了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現在的問題是,國內企業能夠分到多少?

    在這次車展上,國外的各大汽車集團拿出了許多看家的産品和技術。他們不但要把産品銷到國內市場,而且要建立生産的基地。與這些財大氣粗、技術先進的國外汽車集團相比,國內企業明顯處於下風。

    不過,一些國內汽車生産廠家的負責人認為,跨國公司生産的車型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不同層次的需要。在高檔車市場,中國缺乏爭奪的本錢。但是,在中低檔車市場、在中小城市,我們有自己的優勢。只要能夠在引進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生産出適合消費者需求的物美價廉的汽車,就能夠積蓄力量,獲得長遠的發展。

    國內汽車廠家面對挑戰已經有了積極的行動。在車展上,他們不但帶來了許多價格適中的新産品,而且表達了為普通消費者服務的強烈願望。不僅如此,他們還在謀劃重組和合併的計劃,以捏緊拳頭向車市發動新的衝擊。一批新興的汽車製造企業已經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他們依靠低廉的價格,成功地進入汽車市場,很快站穩腳跟。現在,已經能夠開發出自己的車型。

    該為“汽車時代”做準備

    儘管組織者為車展增加了六個停車場,甚至徵用了周圍的道路,但是國展周圍的交通依然擁堵異常。不少參觀者對本屆車展的印像是“人太多,場面大,但很雜亂”。同樣,如果“汽車時代”真的來臨,而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結果可能和車展一樣雜亂,完全背離發展汽車的初衷。

    一項調查表明,未來4年我國私家車需求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有購車能力的家庭將達4200萬。面對私家車劇增可能帶來的交通擁堵、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不少專家認為,我們還沒有找到科學的應對方案。

    以交通為例,我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交通本來已經存在不少矛盾,加上越來越多的新車上路,將使堵車和停車的問題更加突出。在北京市,按照《奧運行動規劃》中道路建設規模,到2008年路網容量可增加200萬車公里,在同等負荷水平下,可容納機動車210萬輛左右。而按目前的增長速度,2008年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將突破300萬輛,屆時,路網負荷將達到處於臨界飽和的0.99。 而在上海的一些住宅區內,由於停車難,一個車位竟然要花費數萬元。

    北京汽車展洶湧的人潮預示著汽車消費時代的即將到來,這是無法阻擋的潮流。“汽車該不該進入家庭”已經毋需討論。現在需要討論的是,如何破解交通、能源和環保難題,使“汽車時代”平穩地降臨中國。(趙 承 顧 靜)



責編:白秀穎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