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7.7億元泡沫是怎樣吹大的--“銀廣夏”追蹤報道之一  
05月26日 10:01

    近日,中國證監會對銀廣夏發出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其最近4年期間累計虛構銷售收入10億多元,虛增利潤7.7億多元,並要求其對以往財務報告實行糾正。銀廣夏造假案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此案2001年8月被媒體披露後,中國證監會迅速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參與了調查,目擊了調查組層層揭開銀廣夏造假之謎。

    鐵證如山,罪責難逃。銀廣夏造假被徹底揭穿

    去年8月3日,中國證監會對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立案調查。8月6日,調查組進駐銀廣夏,對公司整體情況進行調查,初步認定銀廣夏存在造假問題,“重災區”是銀廣夏控股公司天津廣夏公司。

    8月10日,調查組直奔天津廣夏。只見大門緊閉,廠區了無生氣。調查人員檢查了製造銀廣夏“神話”的超臨界萃取車間,看到設備已停止運轉。查賬時發現,天津廣夏1998年及以前的財務資料全部神秘“消失”,公司負責人對此不能作出合理解釋。

    調查組克服重重困難,進行了艱苦的調查。通過對天津廣夏的銷售收入、原材料購進、生産成本、存貨等進行全面調查驗證,對財務賬簿記錄、原始憑證逐筆核對,並到銀行、海關、稅務、工商等有關部門調查詢證,取得充分證據材料,查證了天津廣夏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中的發現讓人大吃一驚:從原料購進到生産、銷售、出口,天津廣夏偽造了全部單據,包括採購原料合同、購貨發票、銀行匯款單、出口銷售合同等100多份關鍵財務文件。用調查人員的話説是“膽大包天,不擇手段”。

    在事實面前,銀廣夏高層管理人員承認,天津廣夏造假始於1995年,造假利潤從1995年的200余萬元開始,發展到2000年的5億多元,創下了驚人的利潤“業績”。而真相是:最近幾年,天津廣夏每年虧損1500萬元至2000萬元。

    為徹底查清銀廣夏下屬公司的情況,8月23日,調查組兵分五路,趕往銀川、深圳、上海、蕪湖、武漢等地,對銀廣夏的重要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展開全面調查。隨後,各路人馬匯集銀川,對銀廣夏配股資金的使用情況和有關股份轉讓事宜進行專項核查,同時繼續對銀廣夏總部進行深入調查。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工作,調查組了解到大量事實,形成兩大箱近百本卷宗,揭開了銀廣夏瞞天過海、大肆造假的黑幕。調查表明,不僅天津廣夏造假,銀廣夏分佈在各地的主要控股公司幾乎都在利潤上作過手腳:上海廣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通過虛假確認電視片廣告收入、拍攝費用等虛增利潤;武漢世貿大廈(銀廣夏控股子公司)通過虛構售房收入等手段虛增利潤;蕪湖廣夏公司虛增利潤的手段是多計資本化利息費用、少計經營費用、多提折舊等;在深圳,被銀廣夏稱為發展戰略支撐點的廣夏投資公司,實際是一家“空殼”公司;在銀川,銀廣夏用募集資金投資時大做手腳,通過收取高額利息等方式“做大”利潤。

    這一個個利潤泡沫串成一條耀眼的“鎖鏈”,為銀廣夏的業績“神話”不斷“增光添彩”。

    這是一份銀廣夏造假大賬:1998年至2001年期間,累計虛構銷售收入104962.6萬元,少計費用4945.34萬元,導致虛增利潤77156.7萬元,其中1998年虛增利潤1776.1萬元;1999年、2000年、2001年上半年分別虛增利潤17781.86萬元、56704.74萬元、894萬元,當期實際虧損分別為5003.2萬元、14940.1萬元、2557.1萬元。

    7.71億元的巨大利潤“氣球”,就這樣通過中報、年報在股市升空,打造出銀廣夏“中國大藍籌股”的形象,讓眾多投資者怦然心動,掉進陷阱。

    2001年9月5日,中國證監會發佈新聞指出,已查明銀廣夏公司通過各種造假手段虛構鉅額利潤的事實,查明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註冊會計師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為銀廣夏公司出具了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證監會依法將涉嫌證券犯罪人員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對發現的其他與此案相關的違法違規行為繼續進行深入調查。

    今年5月14日,中國證監會對銀廣夏發出行政處罰決定書。按照處罰決定,將對銀廣夏處以罰款60萬元,並責令改正。同時,鋻於銀廣夏的部分責任人員已經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待司法機關查清此案後,再對銀廣夏的有關責任人予以行政處罰。

    5月16日,銀廣夏發佈公告稱,公司將根據處罰決定及有關準則,請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對2001年及以往年度的財務報告進行糾正。5月29日以前公佈糾正後的財務報告。自銀廣夏公司糾正的財務報告公佈之日起,銀廣夏股票將停止交易。

    隱瞞事項,虛假披露。銀廣夏欺騙公眾7年之久

    “拔出蘿蔔帶出泥”。在對銀廣夏利潤造假進行調查的同時,調查組發現:銀廣夏隱瞞重大事項、虛假披露信息的惡劣做法“輕車熟路”,眾多投資者被蒙在鼓里長達7年之久。

    銀廣夏于1994年上市,此後先後三次配股,從證券市場“圈”走5.74億元資金。但企業的基本制度沒有轉變,內部管理混亂,決策失誤頻頻,“圈”來的錢糟蹋殆盡,最後佈下彌天騙局。

    這是記者從調查組了解到的銀廣夏欺騙投資者的一張“清單”:

    早在1994年3月15日,銀廣夏董事會發佈決議公告稱,銀廣夏董事局決議出資1000萬元收購深圳廣夏軟體配件有限公司,控股比例為75%。事實上,此前銀廣夏已與大股東深圳廣夏文化有限公司、香港中昌國際有限公司簽訂資産承包合同,將大股東下屬全資公司深圳廣夏軟盤配件公司的資産由銀廣夏承包經營。這也許可以算作銀廣夏欺騙投資者的開始。

    1997年3月17日,銀廣夏董事局作出對深圳廣夏軟盤配件有限公司、深圳廣夏微型軟盤有限公司、深圳廣夏錄像器材有限公司登出的決定,但此重大事項卻未予披露。更奇怪的是,在被工商部門依法吊銷法人資格後,這三家公司卻依然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銀廣夏1999年、2000年年報和2001年中報中。

    1997年3月18日,銀廣夏在未履行資産收購相關程序下,非法收購大股東深圳廣夏文化實業有限公司資産──已關停的深圳廣夏軟盤配件公司。這筆交易使銀廣夏被大股東“抽血”960萬元,直接侵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此重大事項也未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的義務。

    銀廣夏1999年年報、2000年年報均披露,1999年籌集的配股資金3億多元已全部投入承諾的配股資金項目,實際僅投入1.78億元,其餘被銀廣夏董事局及其控股子公司佔用及借款,其中支付董事局經費1200萬元。

    銀廣夏在2000年年報中披露,以價值4351萬元的超臨界萃取設備作為投資,對蕪湖廣夏華東玻璃製品股份公司進行增資擴股,並設立了蕪湖廣夏生物技術股份公司,公司註冊資本7535萬元,其中,銀廣夏持股44.29%,天津廣夏持股35%。事實上,直至2001年3月6日蕪湖廣夏生物技術股份公司才成立,註冊資本僅為3184萬元,銀廣夏持股比例為30%,天津廣夏根本沒有出資。

    採訪中,一位銀廣夏高層人士向記者透露,銀廣夏下面有40多家控股、參股公司,在跨地域經營中出現了內部失控,一些人頭腦發熱、膨脹,超過企業資金、人才的承受能力。董事局的決策過程不科學,帶有家族色彩,大事一般由幾個核心成員商量後就決定了。

    有人給記者算了一筆“糊塗賬”:銀廣夏迄今從全國各地貸款15億多元,通過發行債券、配股等方式融資5.8億元。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應該保持透明度,這麼多錢幹什麼了,形成多少資産?賬目至今沒有公佈,不少董事和高管人員腦子裏也是一團亂麻、亂麻一團。

    調查中還發現,銀廣夏存在其它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目前公安機關正在深入調查。

    在銀廣夏令人眩目的業績表象下,是涌動的暗流。在虛假利潤泡沫的遮掩下,銀廣夏在股市行騙多年,直至2001年8月被曝光,其“光輝形象”才告終結。

    玩忽職守,喪失誠信。仲介機構難稱“經濟警察”

    銀廣夏騙局被揭穿後,社會各界對會計師事務所提出諸多質疑。

    “如此長時間、鉅額的造假令人震驚!”參加調查的一位資深註冊會計師對記者説,銀廣夏從生産到銷售、出口,一路假賬走到底,性質極其惡劣,但手段卻十分低劣,使的是偽造單據的老伎倆。識破也不難,只要到銀行、海關等相關部門和對賬單位查一查,造假者就會露出馬腳。但簡單的造假手法為何能瞞天過海?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天勤在審計中嚴重失職並非偶然。這家事務所內部管理混亂,審計態度隨意,審計人員對審計目的、目標、範圍以及需重點關注的問題,多數表達不清,內部風險控制制度不健全而且執行不力。對銀廣夏的審計中,他們未履行基本的三級復核制度,審閱與簽發均由劉加榮一人包辦,審核工作實際流於形式。

    最近兩年,天津廣夏出現利潤劇增的重大異常變化,中天勤沒有覺察嗎?記者調查中了解到,中天勤也曾有過疑慮,但都沒有深究。從原料購買環節看,天津廣夏購買批次很少,批量很大,都是整數噸位,十分可疑。而且一次購買上千噸桂皮、生薑之類,整個天津廣夏廠區恐怕都盛不下。從生産成本環節看,天津廣夏1999年水電費才20萬元,2000年才70萬元。萃取是高溫高壓高耗電,難道只耗這麼點電費?

    向被審計對象之外的第三方詢證,是審計的一道重要程序,也是防止造假的關鍵一環,但中天勤卻“忽略”了這一重要程序。調查證實,中天勤對天津廣夏1999年、2000年年末的銀行存款餘額,未實施有效檢查及函證程序;確認天津廣夏1999年和2000年虛假出口産品收入時,沒有向海關詢證;確認天津廣夏出口産品收款金額和購買原材料付款金額,沒有向銀行詢證。2000年,中天勤發出14封詢證函,沒有收到一封回函,這一異常現象卻沒有引起重視。

    負責銀廣夏審計工作的中天勤簽字註冊會計師劉加榮説,當時主要相信了銀廣夏董事局發佈的公告,認為銀廣夏是高科技,取得鉅額利潤不是沒有可能的。

    調查中發現,中天勤不光對天津廣夏的審計十分粗心,對銀廣夏其他子公司、項目的審計也是一筆糊塗賬。對武漢世界貿易大廈的審計中,多次將已解除買賣合同的交易確認為成交。對蕪湖項目預審時,已發現一些重大問題,雖向事務所作了請示,最後卻不了了之。

    中天勤還出具不實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報告,確認銀廣夏用募集資金對釀酒葡萄種植基地及葡萄酒項目投資金額為2.45億元。經核實,實際投資金額僅為1億多元。此外,中天勤對銀廣夏一些重大關聯交易視而不見,未合併報表的控股公司達26家,共有1.5億元的關聯款未予披露。

    中天勤的這些問題,財政部、證監會、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已基本查清。有關方面也已作出嚴厲處罰,涉案的簽字註冊會計師已被依法移送公安機關,事務所的執業資格也被吊銷。

    2001年9月10日,停牌一個月的銀廣夏以跌停板價格復牌,一路狂跌。經過史無前例的15個連續跌停後,才在10月8日止住跌停。股價從停牌前的30.79元跌至6.59元,近68億元的流通市值無形蒸發,持有銀廣夏股票的投資者遭受重創,特別是中小散戶欲哭無淚。

    銀廣夏造假給中國股市帶來的影響至今難以消除。在中國股市發展史上,銀廣夏將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失信情結”。唯有痛定思痛,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唯有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才能推動中國股市儘快擺脫銀廣夏陰影,走上健康規範發展的軌道。(賀勁松 韓振軍)



責編:揚國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