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有越來越多貼著“中國製造”標誌的産品漂洋過海,銷往世界各地。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製造業會因為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工和高級技師嚴重短缺而受到影響。這是許多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的看法。
明天的“中國製造”,將由誰來製造?
“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
“我國城鎮共有1.4億職工,其中技術工人只佔一半。在技術工人中,初級工所佔比例高達60%,中級工比例為35%,而高級工只有其中的5%。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的比例超過35%,中級工佔50%以上,初級技工只佔15%。這種反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於我國技術工人的構成,當了幾十年工人的全國人大代表梅美華爛熟在心。
“不僅高級技工所佔比例很小,而且年齡層次偏高。我國製造業的主力是青年工人,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技術水平還達不到現有技術等級規定的標準。技術工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眾汽車底盤科經理孫振華對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工出現斷層的現象十分憂慮。
據介紹,我國技術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到近7成。這種文化程度制約了他們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孫振華進一步指出:“現代化生産要求技術工人不僅要有熟練的操作經驗,還要掌握基本的電器、電子和自動控制技術。我國技工、技師住往只有傳統操作經驗,缺少新的崗位知識。即使是高級技工,也可能難以勝任崗位的需要。”
數字是抽象的,但這些數字背後的人才短缺卻又是如此具體:
深圳到全國各地去招聘高級鉗工,開出了6600元的月薪,結果未能如願。招聘者不由發出“好鉗工比研究生還難找”的感嘆;
青島一家製造公司急需一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模具技工,在招聘會上開出了年薪16萬元的“天價”,最終也因面試者寥寥而沒有下文;
上海有關部門對6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表明,在企業的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師的比重僅佔0.1%,技師和高級技工也僅僅各佔1.1%和6.1%;
……
高級技術工人的缺口不僅集中在機械、建築、印刷等傳統行業,更大量集中在電子信息、環保工程、工藝美術等高新技術産業。僅軟體行業的高級技術工人的缺口高達42萬人。
梅美華代表説,“現在我們急缺兩種人才,一種是掌握世貿規則的人才,另一種就是身懷絕技的技術工人,尤其是具有複合技能的技術工人。前者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後者卻還沒有引起相關單位的重視,讓人擔憂。”
“如果這四位老師傅沒了,萬人大廠只好停産”
一些企業盼來了訂單卻不敢接單,工廠負責人十分痛心,卻又無可奈何;
許多工廠的生産線比國際著名公司的還要先進,但生産出來的産品根本不能和人家競爭;
使用同樣的配件,但我們組裝的手錶遠遠達不到瑞士産品的質量;
……
為什麼會這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方福康一語中的:“不是我們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趕不上人家,而是現成的技術在具體製造中走了樣,一線工人技術水平低直接影響了産品質量。”
工人技術素質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目前我國的企業産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産品每年損失近兩千億元。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一半以上的是因為職工崗位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全國政協委員、勞動部副部長林用三對此十分關注。
一方面缺乏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另一方面是大量的企業富餘人員失業。梅美華分析:他們中間不少人是因為不具備新的技術能力,不適應經濟結構與産業結構的調整而下崗的。只有加強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衡。
對100多家企業的調查顯示,相當比例的工人不能掌握高新技術或進行技術改造,導致相當比例的企業難以成功進行技術改造。據介紹,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於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梅美華代表説:“企業職工的技術水平低,也會影響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科技成果的應用。”
由於技術工人不能勝任崗位,一些企業不得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來補臺。孫振華認為,“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企業的人力成本。”
“在我們廠,現在還是靠4位70歲的老師傅支撐著關鍵技術崗位。如果他們沒了,我們這家萬人大廠就只好停産。”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原哈爾龍江電機廠技術副廠長姚建亭顯得無可奈何。
“誰現在還想當工人?”
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緣何青黃不接?關注這一問題的代表、委員從不同角度探求原因。“現在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根本沒法與政府官員和管理人員比。”工人代表梅美華説,“同樣從學校畢業,技校生從初級技工到高級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輩子。就算是磨成了高級技工,你的工資、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往往還不如職位最低的管理人員。”
據姚建亭委員介紹,在哈爾濱,高級技工在普通國企裏月工資僅四五百元。如果到私企,則可以掙到一千多元。長期忽視技術工人的切身利益,無疑就挫傷了許多工人自我提升、學習技術的積極性。他們想方設法調到私人企業,或轉行從事其他職業。
“很多企業寧肯花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高薪去聘請技術專家,也不願花幾百元去培訓一名技工。”孫振華認為,企業輕視對工人的技術培訓,也是導致技術工人短缺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些企業倒並非不願意提高職工的技能素質,只是怕培訓後跳槽走人。”
“現在社會只看文憑,不重技術,致使職業技術教育出現萎縮。”姚建亭説:“這當然也會影響技術工人的培養。”據報道,現在許多職校門庭冷落,甚至關門大吉。僅武漢的38所技校,就有10所關停並轉,其他20多所也舉步維艱。“就是讀完技校,他們也不想在一線當工人,千方百計要跳槽搞管理。”
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技術工人這一職業成為冷門。“誰現在還想當工人呀?”姚建亭反問記者。
解決問題,最終要靠“看不見的手”
“十五”期間,我國提出要使職工隊伍中的高級技能人才從目前的5%提高到的20%。但在目前這種多數人不想當工人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培養支撐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工人大軍?
“我們可以引進外資,可以引進先進技術,甚至可以移植先進的管理模式,但我們不可能引入大批的技術技能工人。”林用三委員認為,中國技術工人隊伍的培養還得靠自己。
姚建亭認為要改變技術工人短缺的現象,首先就要營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全社會都應重新認識技術工人的價值和地位,營造尊重技術工人、愛惜技術人才的良好氛圍,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企業還應建立相應的利益激勵機制,企業分配製度也要從分配方式上體現向有技能的技術型人才傾斜的政策,讓他們感到學技術有奔頭,懂技術有甜頭。”孫振華委員説,“雖然現在一些企業建立了這些制度,但是力度不夠,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林用三委員還提出:“企業內部要建立相應的培訓機制,為技術工人的成才積極創造條件。”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負責人已經認識到,技術工人不等同於普通操作工,高級技工、高級工藝師與設計師、工程師同樣重要,在企業的待遇基本與一般的工程師等同。”姚建高委員多少有些欣慰。
實際上,市場這一隻“看不見的手”已經開始對忽視技術工人的行為進行矯正。在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正成為“香餑餑”。在南方,高級技工和碩士博士一樣大受歡迎;在深圳,大學生失業率在逐年上漲至17%,而中高級技工的失業率基本為零。
“經濟越活躍、越發達,技工教育就越旺盛越繁榮,技術工人就越值錢、越吃香。”林用三委員説:“市場是一種比傳統觀念和政府行為都強大得多的力量,它將在解決技術工人短缺現象中發揮獨特的作用。”(記者: 秦傑 鄒聲文 沈路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