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國有股減持思路重大突破 專家暢談流通可能   
01月14日 15:16

    所有股份應同股同權要公平、兼顧、穩定充分補償投資人損失三種定價方式受青睞

    在1月11日召開的“國有股減持方案專家評議會”上,主持會議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出人意料地大談非流通股進入流通。他説:“國有股減持與非流通股進入流通並非一碼事,解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流通性問題,使新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再繼續沿襲部分流通與部分不流通並存的慣性,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是證券市場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這是在有關國有股減持的重量級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非流通股可流通問題,再加上會上對非流通股可流通所進行的深入探討,以及陳清泰強調的‘要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問題’,其間反映出的風向耐人尋味。”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説,這標誌著國有股減持的思路出現重大戰略轉折,這意味著監管部門把國有股減持這個特殊問題納入到整個非流通股可流通的普遍性問題上來。國有股減持不再是綱而是目。

    劉紀鵬説,綱舉則目張,解決了非流通股可流通的大問題,則國有股減持自然迎刃而解,其後的法人股流通也將有法可依,從而最終推動證券市場的統一化、規範化進程,正所謂“一石二鳥”。

    此前有關國有股減持的種種傳聞曾引發滬深股市的大跌,因而有人認為任何國有股減持方案都是利空,不可能有多贏。而劉紀鵬則認為,只有在非流通股進入流通的大思路上進行國有股減持,才有可能實現多贏。陳清泰強調:“從發達國家的慣例看,任何股份具有了流通性,並非一定要減持或出售,股份的轉讓或出售既要遵循《公司法》、《證券法》以及一系列的法規和規則,也要經過股東單位及其決策管理部門的慎重決策。”

    據悉,國有股減持自公開徵集方案以來,證監會已收到各類建議4300多件。這些意見被歸納為配售類方案、股權調整類方案、開闢第二市場類方案、預設未來流通權類方案、權證類方案、基金類方案及其他類方案等7大類國有股減持方案。此次評議會上,有8家證券研究機構對這7大類國有股減持方案進行了初步評議。從目前達成的四點共識來看,針對國有股減持形成的主要思路是體現公平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穩定發展市場。

    陳清泰説,目前大家普遍希望實現新上市公司股份全部流通,從而不再擴大現有非流通股的存量,不再增加新的“歷史遺留問題”;要正視當前因國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而形成的流通股價格,在考慮國有股減持方案時,應照顧各方利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對投資者的損失給予合理的度量和適當補償。在確定國有股的減持價格時,要注重運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使國有股以較好價格進行減持,並體現出優質優價的原則。這些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普遍認同。

    劉紀鵬説:“將國有股減持納入非流通股可流通的大思路中,意味著將資本市場的規範化、統一性放在首位,標誌著對單一為社保基金籌措資金的國有股減持思路的突破。”他認為,原來的國有股減持方案之所以不被市場認可,是因為其採取的是單一化、特權化的減持思路。而從“非流通股可流通”這一思路來看,原有的國有股、法人股、個人股的股權劃分,將轉為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分類。這意味著國有股只是非流通股中的一種,它不可能再淩駕到其他類別的股票之上。因而最終出臺的方案將不僅適合國有股而且適合法人股。國有股將與法人股及流通股真正同股同權。

    劉紀鵬説,國有股減持成敗的關鍵在於定價,與會專家基本上傾向於以凈資産價值為軸心來確定對流通股的補償標準。但針對具體的定價方式則存在分歧。其中討論到了這樣三種定價方式:一是以凈資産為底價一刀切模式,根據優質優價、劣質劣價原則,以過去3年每股收益水平決定其系數,如過去3年平均每股收益為0.1元,即其系數總和為1.1,乘上其凈資産,得出值即為轉讓價格。二是以凈資産為底價競價模式,以非流通股的一部分向社會競價轉讓,轉讓的前提是非流通股全流通,全流通前的歷史均價和中標價的差額即為向原流通股股東補償的金額,最終社會受讓的非流通股以競價購買,中標價與補償金額之差為原流通股股東享有的優惠配售價。三是以單只股票全流通前後的價差作為補償水平,向原流通股股東送股或配送備兌權證。

    此前有人認為,這將是有關國有股減持的最後一次研討會,國有股減持方案將很快出臺。對此劉紀鵬説,由於具體的定價方式暫時還難以統一,有關問題的研討可能還會繼續。陳清泰指出,這次所徵集的各個國有股減持方案,部分只是框架性或思路性的,還不是最終的操作性方案。每一種方案都可以供有關決策部門或市場參與者進行選擇。“有關國有股減持的研討會,這也許是最後一次,但對於非流通股進入流通的研討則可能才剛剛開始。”劉紀鵬意味深長地説。(潘圓)



責編:小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