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仁子
小學時,我就很喜歡小説《西遊記》和相關電視劇。讀中學學了歷史,了解到玄奘對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我更是欽佩之至。讀本科學翻譯,玄奘帶著他的“五不翻”論又到了我面前。海外留學讀碩士,這位孤徵十七載,獨行五萬里,足跡遍于中亞、印度百三十國的法師成了我的偶像。可以説玄奘對我的影響在人生路上相當深遠,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我的影響可以持續這麼長時間,可以不斷給我前進動力。玄奘法師的功績和精神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財富,值得充分發揚。
玄奘為我國乃至東方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印度就被公認為佛學集大成者,稱為“大乘天”和“解脫天”,不僅從印度帶回了佛經六百五十七部,窮畢生精力以十九年之功親自翻譯了七十五部,且創立了法相宗,日本新羅該宗的創始人道昭、圓測也是他的弟子。為其精神所感,自稱太上老君後代的唐皇也稱佛教為“聖教”,太宗稱他“只千古而無對”,高宗稱他為“國寶”,玄奘為佛教嬴得了政治地位。
玄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大使。他不僅帶回了原汁原味的佛經和因明學,使因明學成為墨子之後我國邏輯思想的又一淵源;且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為梵文,傳于印度。他還促成了大唐和印度的正式建交。制糖術也是當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玄奘在中印兩國都享有崇高的威望。當時每年印度來的使節首先要拜會他們崇拜的大師。至今玄奘還在印度有相當影響。我曾問一位印度同學他們印象中最著名的中國人是誰。他告訴我,第一個是玄奘,第二個是周恩來。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描繪了高昌以西他親踐的一百一十國,傳聞的二十八國,開擴了當時國人的視野,使他們更加了解世界。這部書也成為研究印度和中亞歷史的重要史料。馬克思説“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歷史”。印度史學家阿裏則説“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見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考古學家康寧漢姆説:“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玄奘)是唯一的亮光。” 在探險家斯坦因眼裏,該書就是中亞探險的指南針,玄奘則是他得以全命的“護身符”。
玄奘不畏艱險困苦、勇往直前、百折不撓、捨身求法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看到當時佛經譯本紕漏多出,他就立下了“去偽經,求真經”的宏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忍饑寒,頂風雪,鬥盜賊,“雖九死其猶未悔”,“歷天險而志愈慷慨,遭兇賊而神彌厲勇”,“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為了完成取經譯經宏願,他不僅克服了這些應困難,且不為名利所動——高昌王和唐皇都曾以高官為餌,欲收為己用。海外讀書時,每當夜深人靜,尤其遇到難題時,我就聽一聽《取經歌》、《風雨行路難》、《敢問路在何方》、《取經歸來》和《唐僧抒懷》等歌曲,心靈就會顫動,覺得自己條件比玄奘當年不知要強多少,沒有理由學不好,而後又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
宣傳和學習玄奘的精神、重走玄奘之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玄奘勇於探險、開放進取的精神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必須之物,是改造宋明以降保守文化的有力武器,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心劑。開發玄奘之路對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也有重要意義。這些活動對我國與中亞、南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關係也有促進作用。 [留言交流] [參加投票]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