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31日 13:41 來源:
8月30日上午9點45分,著名演員傅彪因肝癌在北京武警總醫院安靜辭世,享年42歲。醫院外面聚集的眾多的記者,眼含熱淚與傅彪的眾多好友一起為好人傅彪送行。(據新華網)
傅彪走了。一個讓觀眾愛戴的演員,就這樣被病魔奪去了生命。31日的新浪網新聞頻道,以頭條新聞,集中推出了有關傅彪去世的專題報道;新華網言論頻道的編輯,點題歡迎網友發表評論。看看新浪網友數萬條的跟帖,再次證明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只要活著為公眾有所貢獻的人,死後就能得到公眾自發的悼念。
有人將傅彪的去世,和不久前高秀敏的突然離去,和特型演員古月的猝死,聯絡在一起,發出了“傅彪走了,藝人頻逝為哪般”的感慨,筆者覺得沒這個必要。不怕您罵我孤陋寡聞,知道演員傅彪染病的消息有些日子了,傅彪是誰,究竟在哪些影片中扮演過角色,卻知之甚少。現在,從媒體上看到他的遺照,才逐漸回憶起我曾經見過的熒屏上的傅彪。自此,傅彪這個人才算真正進入了我的腦海,開始和許多人一樣,為傅先生的英年早逝,頓生惋惜之情。
藝人作為精神食糧的生産者,和其他職業的從業者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我納悶的是,為什麼個別演員的去世,總是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如果説古月是因為特型演員,他的離去,使中國少了一位毛澤東的扮演者;高秀敏因為憨直和快人快口,讓全國觀眾喜歡,他們的永別,值得媒體隆重悼念的話,那麼,傅彪呢,他不過是數萬演員、藝人中的普通一員,對他的早逝惋惜可以理解,畢竟,每個演員的身後都有一批觀眾,相信傅彪亦然。問題在於,一段時期內,兩三個藝人的去世,真的可以用“頻逝”囊括嗎?
老年人愛念叨,閻王路上沒老少。作為一個群體,從業者接二連三的“損兵折將”,和一個人的謝世,不能相提並論。進入2005年,演藝界不過才走了三位。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去世的比例遠遠高出這個數字。以筆者供職的高校為例,一個學期下來,訃告見了一些,其中不足50歲的去世者,足以超過3則。這才是一所高校呀。相比之下,學人的“頻逝”現象,應該比演藝圈的人士更嚴重吧?可惜的是,學人不是明星,他們為人類做的貢獻,興許並不亞於藝人,為何他們的頻逝,得不到媒體如此隆重的悼念,而一個普通演員的離去,反而上升到整個藝人的高度去關心?
兩三位藝人的去世,代表不了一個群體。從這個角度説,確實沒必要為藝人的“頻逝”驚詫。各人的身體素質千差萬別,一個人的去世,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完全犯不著和某個職業挂鉤。事實上,演藝界的演員,不論是勞動強度,還是醫療條件,比其他職業好得多。將個別演員的去世乃至生病(後者如歌星孫悅),統統和勞累過度聯絡起來,我個人覺得是宣傳誤區,誰也沒和當事人在一起共事,憑什麼拿“勞累”二字“開處方”?
演員離去,該悼念的繼續悼念,只是不要誇大其詞,“株連”一大片。(劉海明)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