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雲南鄭和展還原一段浩瀚的和平史和航海史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5日 16:39)

  新華社昆明6月5日電 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鄭和先後七次“涉滄溟”,當時舟師“官校旗軍二萬七千余人,巨舶百餘艘”。如今人們對鄭和的了解只能依靠斷篇殘簡、斑駁碑文、口傳逸事、或是一隻殘破的木櫞。

  5日,在雲南省民族博物館,當地展出了學者們經年累月蒐集而來的“歷史余燼”,通過這些無聲的圖物和有聲的口傳還原一段浩瀚的和平史和航海史。

  展覽中選取的諸多圖片均來自雲南即將出版的大型圖典《鄭和史詩》,12個單元的展覽工筆描畫了鄭和航海的細部。鄭和航海策源於南京、起錨于太倉、祈風于泉州、伺風于長樂,“涉滄溟十萬餘裏,若履通衢”,策展者引用這樣的語句描述那斷歷史。

  在鄭和的名字前,策展者加了三個詞——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古往今來,能將這三個名銜連在一起的,恐怕只有鄭和一人。

  策展者之一、雲南晨光出版社社長周文林説:“我們在尋找有關鄭和的史實時,幾乎把一切可能存在遺跡的地方尋訪了一遍。”

  雖然鄭和出文萊以西、進入所謂“西洋”的歷史在史書、民間有所記載,展覽中有不少文字和圖片還是策展者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

  在展覽“傳播文明”這一單元,策展者向觀眾展示了鄭和二十八年航海經歷的影響:至今仍在使用的、鄭和贈給佔城(今越南)百姓的中國犁,中國海員帶來的、在印度柯欽仍使用著的中國式漁網,在肯尼亞“西遊村”中的“中國式木門”和自稱是“鄭和海員後裔”的村民。

  在鄭和下西洋前後,永樂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東南亞國家前來中國訪問76次,僅永樂二十一年(1423)一年間,16國1200余使節來華訪問,充分彰顯了鄭和下西洋的“外交效應”。

責編:慕泉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