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 正文

一個普通人的人格力量可以有多大?
——專訪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副主任 陳虻
央視國際 (2003年02月14日 19:00)


  CCTV.com消息(記者小心北京報道): “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不久前在北京國安劇場華彩結束,頒獎晚會是一個結果的宣佈,也是一次回顧與梳理,現場的觀眾被這些普通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再一次震撼,久違的感動長久的瀰漫在劇場內每一個人心裏。

  作為主辦方,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什麼今年要從原本冰冷無色的年度新聞裏的人物傳遞出一抹溫暖的亮色?為什麼一向以權威著稱的央視這回把目光轉向了平凡的普通人?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新聞評論部副主任,也許陳虻的親身經歷使他對這次活動有更多的感受和理解。

  為什麼要把年度新聞人物評選定位在“感動中國”?

  陳虻:如果用“新聞人物”來界定這個評選的話,它的範圍比較寬泛,它可能會涉及一些比較敏感的,目前我們新聞媒體還不適合評論、報道的人和事情,甚至包括負面的。如果我們把這個獎定位成“感動中國”,實際上我們是想推出能給中國人一些在正面上有積極意義的人物,規避一些我們不易過於渲染的新聞人物。

  另外在一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需要破除什麼,也需要建設什麼。當崔健唱“一無所有”的時候,他絕對唱的不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是説我們該在精神上追求什麼, 所以説一個社會它真的需要讓人們相信它有某種高尚的東西, 然後在讓人們在相信的同時,去建立一種生活的信念。

  為什麼把目標鎖定在普通人?

  陳虻:我們的標準並不在於他們産生了多麼大的成績,我們更在乎于他在精神上給予我們的東西。比如説張榮鎖,他對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或説中國社會的影響可能就僅限于他所在的那個礦區,他所做的也是那樣一件小事,但是他在那一瞬間所做的選擇是偉大的,而偉大是不需要語言的。我們可能更側重這樣一種人格的東西,一種精神的力量。

  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勞模”的另一種版本?

  陳虻:我覺得“勞模”可能是他在工作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響應黨的號召,做表率,這樣一種代名詞。而我們在這個評選當中體現出了很多的價值取向:比如説黃昆這樣一個人物,我們體現的並不是他獲沒獲得諾貝爾獎來判斷,我們認為他是一個默默的耕耘者,這就夠了,是默默本身。這並不是説他,比別人多生産了一個零件,多創造了産值,所以他才能獲獎,而是他做人的一種態度,這就是一種價值觀念的一種張揚。

  比如説王選,她並沒有把官司打贏,她的勞動並沒有成果,但是她體現出一種正義的力量,這種正義的力量還不是狹隘的,而是民族的,我們想(通過選她)在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範圍張揚一種正義和力量,這是一種人生態度,比勞模的意義更廣泛。每一個人物你認真分析,他都有一種人格的或者精神的力量。

  如果説經濟人物評選帶給人的是一種社會的影響力,那麼“感動中國”希望帶給社會什麼?

  陳虻:一種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參加評選的候選人有一個特別統一的共性就是他們都是在非常真實的生活中,做著非常真實的事情,體現出來一種非常由衷的選擇;比如象劉殊威,她並不知道她這樣堅持下去會帶來現在的結果,他們是在非常日常的生活中産生的源自內心的一種願望,這種內心的真實的願望恰恰是感動我們和需要我們張揚的。

  就象劉殊威説的那樣,中國社會的發展,絕對不是僅僅依靠政府,是需要每一個人的力量,需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那麼每一個人他被什麼東西來引領,我覺得媒體在這裡起到一個非常重要,或説非常突出的作用,而媒體能夠拿出什麼樣的東西讓公眾覺得可信,不是媒體為了某種宣傳炒作而出的,那麼我們能夠選出這樣的一些人物,為這樣的一些人頒獎,我想大多數人和我們一樣,從內心裏對他們是很佩服的。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