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文娛新聞


民間投資引發藝術品“回歸”潮  
07月16日 16:17

    國畫大師潘天壽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精品之作《松鷹圖》,在上海朵雲軒1993年的一場拍賣中以32萬元的價格被一香港買家購得;1995年,這幅作品在再拍後流傳到了新加坡;直到今年北京榮寶齋的春季拍賣會,上海一位私營企業家方才用117萬的高價將這幅傳世名作留在了國內。

    像《松鷹圖》這樣的中國書畫作品,早年在海外翰墨飄香的同時,也留給國內收藏界不少檻尬。國內大規模的畫展,有時不得不高價從海外租用本土名家的之作,以作“鎮展之寶”。

    不過最近兩年來,潘天壽、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吳湖帆、陸儼少等一大批名家多年以前散軼海外的作品,開始大幅回流。收藏家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培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拍賣市場,而其中最為活躍的民間資本則直接引發了這次藝術品“回歸潮”。

    收藏界人士介紹説,從海外拍回藏品的國內資金,絕大部分來源於民間。在今年5月1日,浙江皓翰拍賣公司舉辦的一次藝術品拍賣會上,369件拍品以520萬元成交,其中90%以上的拍品被民營企業主購得。

    在民間資本活躍的浙江,民營企業家對於文物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就在這次拍賣會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房地産公司老總一口氣拍下了潘天壽、黃賓虹、齊白石、陸儼少四人價值87萬的作品。金輪集團去年從國外拍回了3000萬的文物,紹興小小公司去年也從國外拍回了1000多萬的文物。

    民間資本的大量注入使得海外回流的藏品其身價與十年前相比上漲了一倍以上。上世紀80年代以前張大千一些價值三四千元的畫作,現在以20多萬的價格被國內收藏家買回。

    隨著國內拍賣市場的發育,大陸買家在投資收藏方面已經十分成熟和精明。他們喜歡在具有國際影響力而且文物拍賣價格較低的香港參拍。而在香港,不少大陸買家憑藉其商業頭腦可以以低於此的價格購回了流傳到國外的藝術品。(章苒)



責編:楊蔚潔 來源: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