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尋求“公益介入”破解農村醫療難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09日 22:35 來源:

  新華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魏武)9日在北京舉行的以“發展公益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博愛論壇”上,如何通過公益途徑,幫助貧困的中國農民擺脫醫療重負,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認為,隨著社會利益主體和價值觀念的日趨多元化,中國的社會管理應該更加重視和發揮公益組織的作用。而作為政府在人道領域的工作助手,包括中國紅十字會在內的公益組織能夠在許多方面大有作為。

  她表示,中國農村的醫療救助工作可以作為拓展農村紅十字會工作的切入點。

  山東省即墨市2002年對六個鎮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農民戶均年可支配收入為5342元,85%的家庭最大醫療費用承受能力為5000元。高達80%的大病自費程度,使得有些農民全家生活面臨窘境。

  在貧困狀況更為劇烈的其他農村地區,疾病給帶給人們的挑戰更為嚴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教授説,目前中國農村還有6432萬貧困人口,其中2365萬處於沒有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狀態。這部分人口85%分佈在生産條件惡劣的中西部,年收入不足683元。

  自2003年開始,為了應對中國農村廣泛存在的醫療困境,中國政府開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尋求通過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為農民提供一定的醫療幫助。在這一機制下,農民以戶為單位,每人每年繳納10元,中央和地方財政各補10元,成立合作醫療基金,按比例為農民報銷醫藥費。

  “實際上,這一制度並未完全覆蓋中國特困農民家庭。並且,對身患重病的農民來説,即使在享受了這一制度帶來的補助後,他們的家庭仍然擺脫不了貧困。”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向春玲説。

  在即墨市,當地紅十字會與政府推行的醫院門診減免制度和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相配合,著手承擔農村大病醫療救助的日常工作並接受社會捐贈。“這一做法在給大病農民帶來了更多實惠的同時,也形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向特困大病農民的成功延伸。”向春玲説。

  據了解,在過去3年中,即墨市紅十字會向社會募捐大病醫療救助基金3920萬元,有效地彌補了政府投入的不足。

  向春玲分析説,作為社會團體組織的紅十字會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建立了社會資源流入醫療救助基金的渠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醫療救助資金的不足。

  她認為,包括紅十字會在內的公益組織的人道主義救助,“為貧困農民帶來了心理上的安慰,也為他們帶來了恢復健康和生存下去的希望。”

責編:閆冬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