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王建英:把血汗灑在紅軍走過的地方,值得!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4日 09:07 來源:
    專題:2006五一黃金周

  人民日報消息:

  把血汗灑在紅軍走過的地方,值得!(勞動者之歌)

  ──記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總臺六盤山轉播站帶班長王建英

  人物小傳

  王建英,出生於寧夏南部貧困山區隆德縣神林鄉岳村一個農民家庭

  1975年12月初中畢業後到六盤山轉播臺工作,先後做收發員、鍋爐工和電工

  1981年,開始進入轉播臺電視機房

  1984年10月起,開始擔任電視機房值班長

  2001年3月起,任電視機值班房帶班長

  為了100多萬回漢人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他三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六盤山上;為了掌握過硬的維修技術,他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術能手;一份《電子報》堅持訂閱28年,45歲時攻讀下大專文憑……

  他就是寧夏廣播電視總臺六盤山轉播站帶班長王建英。

  “無論做什麼,要幹就幹好”

  “二頻道異常請注意!二頻道異常請注意!”

  今年3月30日16時11分25秒,六盤山電視轉播機房內操作臺上突然閃爍起紅色報警燈。王建英敏捷地抓起檢測儀器跑去設備間。他操作不到半分鐘,報警燈就恢復了平靜。

  王建英是從鍋爐工成長為機房帶班長的。如今,在58人的轉播臺,他擔負著一個班次電視播出機房、調頻廣播機房和微波(MMDS)播出機房以及保衛、修路、後勤16人團隊的管理。

  “無論做什麼,要幹就幹好!”王建英常這樣説。

  來到六盤山轉播臺後,王建英下決心要把廣播電視轉播工作做好。他拿出螞蟻啃骨頭的勁頭,每次從轉播台下山回家的路上,都要到縣城買一份《電子報》,到新華書店買技術書籍。幾年下來,他熟練掌握了電視發射機工作原理和器件功用。

  “從來沒有聽老班長叫過苦。邏輯盒改進,那是有學問人才敢弄的活兒,老班長愣是給鼓搗下來了。”天線工梁廣平説。10年前,王建英發現電視發射機的邏輯控制盒功耗大、易老化、穩定性差,就利用假日到300多公里外的西安,自己花錢買回電子元件做試驗。經過幾十次試驗,1996年經王建英改進的邏輯控制盒功耗比原來減少了90%,穩定性也大大提高。此後,王建英又對發射機大型電子管管座等多種器件進行了改造。

  “是黨員就要多吃苦”

  六盤山廣播電視轉播站坐落在海拔2933米的六盤山次高峰上。這裡高寒多雨雪,平均每年八級以上大風120多次,周圍幾十公里無人煙,生活用品要到30裏外的隆德縣城去購買。臺長袁涇説:“上面也分來過五六個大學生,最長的堅持兩年,短的只呆了半年就走了。”王建英已經在這裡堅守了30年,有10個除夕在機房度過。

  轉播站的人都説:“老班長是我們的主心骨。”稱王建英為“老班長”,是因為他的兩位徒弟都已升任副科長,而他依然是個沒有什麼級別和待遇的機房主任。王建英卻説:“我是黨員,黨員就要多吃苦!”

  六盤山電視轉播臺的天線經常需要檢修,王建英不是天線工,但每一次他都少不了在發射塔爬上爬下。2003年7月,“西新工程”需要更換23副調頻天線,每副重200多公斤,要從76.5米高的發射鐵塔上更換,施工難度很大。有一天起重施工中絞磨發生故障,鋼絲繩被卡死,天線懸在半空中上不去下不來。情急之下,王建英挺身而出排除故障,不想一顆螺絲釘從半空中掉下,正砸在他的太陽穴上,鮮血噴涌而出。王建英在病床上甦醒後的第一句話是:“天線吊上去沒有?”

  王建英的妻子李愛萍向記者説起一家人在山頂上過年的情景。1983年除夕,王建英在轉播臺值班,李愛萍帶著不滿3歲的孩子上山看望他。大雪封山,寸步難行,王建英背著孩子,拽著雙腿發軟的妻子,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山上挪。3個小時後到山頂一看,兒子的衣服像鎧甲一樣脫不下來了。原來路上沒注意,兒子尿了一泡尿,衣服就這樣被凍上了…… 聽妻子講述往事,王建英平靜地説:“我把汗水和血水灑在了紅軍走過的地方,值得!”(本欄目圖片由 曹樹林 製作)

  採訪手記

  在王建英55平方米的家中,臥室書桌上摞著厚厚的書,那是他40多歲讀廣播電視工程專業時的課本和專業書籍。王建英是個不善表達的人,“就應該這麼做嘛!”似乎就是他所有的想法。本報記者 周志忠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