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16:28 來源:
每年的春季,沙塵天氣就成了中國北方的常客。漫天的沙塵漂來,天空是一派的灰黃,仿佛著了戰事的遍地烽火。本來是應當享受一番春天來臨的氣息,可那千軍萬馬似的風沙,卻讓人不敢出門。經濟發展了,環境惡化了,長此以往,真不知道將來會怎樣。許多人都在這樣思考。
今年,由於中國北方降水稀少,地表乾燥,一場場的大陸性季風目前已經給我們送來了十次較強沙塵天氣。每一次的風沙來臨,各種各樣的空氣浮著物便跟著“起鬨”,使人們的出行、工作與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更重要的是,風沙天氣還導致許多人患上呼吸道疾病,直接損害了人們的健康。昨天氣象臺報告説,未來10天裏,中國北方還將遭受兩度“飛沙”,恐怕連“五一黃金周”也受到一定的影響。源於中國和蒙古國的沙塵災害,還漂洋過海直接影響到朝鮮半島和日本,擔心中國片面發展經濟而忽視環境保護的聲音,也在國際上泛起。
中國到底怎麼了,能不能根除風沙災害?多年前,面對一次次來勢洶洶的風沙天氣,不少人提出了植樹種草治理風沙的建議。可幾天前,媒體報道有關專家説,中國可以儘量減少風塵災害,但不可能將其徹底根治。這似乎讓人感到有些失望,但細細想來,恐怕確實有些道理。
在中國北方,從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到蒙古國東南部有大片的黃土分佈區,據中外科學家多年研究,這一地區不僅地質疏鬆,還有很多地方地表裸露。更重要的是,該地區的大片黃土,很可能就是古老的沙塵天氣經過多年侵蝕聚累而成。整個黃土高原,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事實上,作為北方風沙策源地的黃土高原、蒙古高原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左右,我們于二十多年前開始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也想通過植樹造林等形式防風固沙,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該地區的環境狀況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許多國人夢想在那裏建起大片林海草地,徹底改善那裏的地質地表,但美好的願望與現實總有一些距離,我們應當更多地了解和認識當地的自然信息。
為什麼如今的黃土高原、蒙古高原難以成長大片鬱鬱蔥蔥的森林?這是與其地質條件緊密關聯的。在那裏,更適合的高原植被是草和灌木,而不是什麼參天大樹。而草原、草地是非常脆弱的,極易受到破壞。當地傳統的農牧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然草原生態所能承受的載荷極限。我們可以通過禁放、限放等形式,緩解農牧業對當地植被的破壞,也可以通過人工栽植的方式,恢復和重建地表植被。但要想把那裏變成第二個大興安嶺,幾乎沒有可能。
認識到草原生態的極度脆弱性,就必須採取“兩手抓”的方式,儘量建立或保持它那種“嬌嫩”的平衡。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因素對草原的破壞,最大限度地培育新的草原植被。我們沒有能力阻止大自然施予的大陸季風,但可以在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做一些把風沙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的事。大自然是所有地球生命的家園,大自然恩賜我們影響或改造她的智慧,人類應當學會與之和諧共處。(李映潔) (作者: 三七二十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