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改革要帶給群眾真實的利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8日 13:10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范恒山近日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改革將著力形成合理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分享到改革和發展帶來的成果。(4月17日新華網)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胡錦濤與溫家寶分別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注重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切,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前進中儘管有困難,但不能停頓,倒退沒有出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傳遞了兩個信息,一是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二是改革要協調凝聚改革動力。這兩個信息昭示我們,進入攻堅階段,實現改革目標,必須運用合理的制度安排,兼顧各方面的正當要求,合理分配利益,形成廣大社會成員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利益保障機制。改革説到底是要通過體制創新為全社會成員增進利益,只有立足於此,改革才能夠不斷向前推進。

  改革是否受到群眾擁護,願意自覺參與,判斷改革是否成功,標準也只有一個,這就是看廣大民眾是不是擁有分享改革成果的平等權利和公平機會。坊間之所以有尖銳辛辣的議論如“房改把你口袋掏空、教改把你二老逼瘋、醫改讓你提前送終”,並不是群眾反對房改、教改、醫改;當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成為現實的巨大壓力壓在頭上時,又怎麼讓群眾拍手喊好?又比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絕不是以另一部分人的富不起來為代價的,然而當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凸現,群眾又有什麼理由認同?再比如GDP年年增長,但是企業員工的工資卻年年不漲,計入物價上升因素,實際收入不增反降,官員卻年年拿著一個代表不了大多數的收入平均增幅説事,群眾能心悅誠服嗎?

  今天有個“國際經驗”常被引用: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進入1000美元的時期,就進入了矛盾凸顯期,而中國目前已進入這樣一個時期。這個“國際經驗”當然要借鑒,然而借鑒這個“國際經驗”時,又必須厘清一點:所謂矛盾凸顯期,乃是意味著如果利益格局失調,矛盾才會凸顯,反之就不會有凸顯的矛盾,更不必説,改革本就是為了化解矛盾。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個共享反過來又必然成為改革的動力──如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才是改革的正確路徑。(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任今航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