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8日 06:46 來源:環球時報
| |
沙塵暴正在成為韓國的煩惱。圖為韓國警察戴著口罩抵擋沙塵。 |
今年的沙塵暴來得很猛。受沙塵暴影響的範圍很廣,除蒙古、中國外,遠至韓日。但蒙古的沙塵暴區人煙稀少,韓日感受到的只是沙塵暴的余威,只有中國,受襲擊的很多是人口稠密的城市。對沙塵暴的關注來自全世界,尤其是韓日,其中還夾雜著一些風涼話。那麼,沙塵暴是否在變得越來越嚴重呢,它在亞洲北部大範圍的影響能怪中國嗎?
沙塵暴連日橫掃多國
今年沙塵暴給人的印象極深。4月6日至7日的特大暴風雪和沙塵暴造成蒙古國8人死亡、約3萬頭牲畜失蹤,部分地區通信、電力中斷。在中國,沙塵暴造成一些地區農作物受損、牧區牲畜丟失、房屋被毀。新疆有一人死亡,一些航班被迫取消,從烏魯木齊開往北京的T70次列車向風方向的雙層鋼化玻璃窗幾乎都被風沙擊碎。內蒙古包頭的電網線路在5個多小時內相繼發生跳閘事故54次。北京等地颳起了五六級大風,空氣質量下滑至最嚴重的五級重度污染。
4月8日,韓國全境遭遇2002年以來最嚴重的沙塵暴襲擊。據韓國氣象部門的數據,當天韓國首都首爾空氣中細微顆粒物是平時的20多倍,肉眼可視距離僅1公里,不到平時的1/5。落在朝鮮半島的塵土達7萬噸。韓國的道路交通和航空均受到影響,與精密機械相關的産業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人們外出都戴上了口罩。韓國媒體紛紛以“沙塵恐怖襲擊”、“黃色恐怖”、“沙塵炸彈”等為標題進行突出報道,稱沙塵暴的危險不亞於颱風和地震。據稱,沙塵暴給韓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年累計可達1億美元以上,間接損失20多億美元。
遠離沙漠的日本也感受到了沙塵暴的余威。日本媒體稱,據認為源於中國西北部和蒙古國的沙塵漂洋過海,于4月8日抵達日本名古屋以西的西日本以及九州等廣大地區,導致日本西部和西南部廣大地區沙塵瀰漫,到處灰濛濛,能見度很低,許多地方能見度不足兩公里。九州地區的福岡機場因為能見度不足,許多航班因飛機不能按時降落而相繼延誤。如此大範圍和嚴重的沙塵污染在日本十分罕見。
據悉,沙塵造成的空氣污染會導致呼吸道疾病、皮膚病、眼病患者增加,不過沙塵同時還包含很多鹼性物質,能夠中和酸性比,增加土壤的石灰成分,因此具有一定的中和酸性化土壤的正面效果。
沙塵暴到底從哪來?
全球沙塵暴多發生於沙漠及鄰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地區,亞洲的西南亞地區、中國西北部地區、原蘇聯中亞地區,美國西南部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沙漠地區都是沙塵暴發生的區域。1934年,一場巨大的沙塵暴席捲了美國東部與加拿大,掠過美國2/3的國土,被稱為“黑風暴”(詳見本報今日第十三版)。
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專家何勇介紹,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沙塵暴是亞洲沙塵暴,影響範圍覆蓋了蒙古、中國、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主要有3大源區,包括蒙古南部、中國塔克拉瑪幹沙漠及其南部周邊地區、內蒙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邊地區。由這些源區産生的沙塵暴佔亞洲沙塵暴總量的70%,其中僅蒙古南部一處就佔了40%。中國氣象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從2000至2003年,中國境內共發生53次沙塵天氣,其中有33次源於蒙古中南部戈壁地區,也就是説有六成來自境外。
何勇説,沙塵暴的形成離不開風和沙兩個因素。風主要是指大氣環流,有季節性。由於影響中國的主要是西伯利亞冷空氣,沙塵天氣也隨之集中在春天、深秋和冬季。沙主要來自沙漠周邊地區,也包括城市建築工地上的揚塵。當氣溫較高時,地面水分蒸發較快,地表乾燥,沙塵就容易被風颳起,形成沙塵天氣。
據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主任張小曳介紹,沙塵暴揚起來後會不斷上升。在靠近源區的地方,濃度最高的一層可升到1000米的高空,然後從中國華北地區到日本一路繼續攀升,最高可達6000─7000米。由於沙塵暴具有這樣的高度,除非在源區遇到高山阻擋,否則不可能因高地和防護林帶而減弱。
蒙古媒體稱,有資料顯示,東北亞地區發生的沙塵暴50%源自於蒙古,蒙古戈壁沙漠地表下的粉狀塵土在大風天氣下就會發生沙塵暴。蒙古近幾年多發沙塵暴天氣,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和土地荒漠化加劇。近60年,蒙古平均氣溫升高了1.56攝氏度。到2003年底,在蒙古全國5000多條河水溪流、近1萬個泉眼中,有370多條溪流、1000多個泉眼已經乾涸,氣溫升高使得草原和森林的生長環境進一步惡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牧民放養的牲畜數量激增,導致牧場載畜量過大,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森林面積也不斷減少。40餘年來,蒙古國土面積的42.5%已不同程度荒漠化。
發生沙塵暴能怪中國嗎
韓國的《朝鮮日報》10日提出,最近頻繁出現沙塵暴的原因,是內蒙古等中國西北地區的沙漠化速度越來越快,還稱中國每年有濟州島面積兩倍以上的土地變成沙漠。日本的《西日本新聞》11日説,近年來日本觀測到的沙塵日越來越多,日本全國100多個觀測點觀測到的沙塵日總天數已接近1200。許多學者認為蒙古國氣象條件變化,以及中國為養活大量人口而對土地的開墾和山林的砍伐以及過度使用地下水、家畜的過度放牧是導致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韓日對沙塵暴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但兩國輿論中不時出現對中國的抱怨,則顯得很不理智。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表示:“天氣是沒有國界的。對日韓産生影響的亞洲沙塵暴並不是中國造成的。首先,我們無法人為地消除作為沙塵暴源區的沙漠。其次,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形成沙塵暴的原因都屬於自然現象,也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他還補充説,中國近20年來非常重視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七五”計劃時就開始進行防沙、治沙的長遠規劃,因此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現在發生沙塵暴的頻率下降了許多。從1968至2001年,沙塵暴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大約三五年一變,但總體來講呈下降趨勢。2001年,由於北方持續乾旱,中國再次發生了較強的沙塵暴,隨後又繼續減弱,2005年共有9次沙塵天氣,是有統計以來頻率最低的一年。
張小曳説,中國有167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沙地,迄今已有100萬年的歷史。近20年來,部分沙地雖然因氣候因素和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有所擴張,但擴張面積只佔原來的6%-7%,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並不算嚴重。即便中國的沙漠和沙地沒有任何擴張,也改變不了亞洲沙塵暴發生的步調和規律。“在這種情況下,部分亞洲國家抱怨沙塵暴從我國刮到他們國家,對他們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顯然是情緒化的”。
張小曳還表示,蒙古大多數人口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南部大部分地區則人煙稀少。源於蒙古南部的亞洲沙塵暴即使發生頻率較高、強度較大,只要所經過的地區無人居住,對該國及其人民生活也就幾乎沒什麼影響。而我國在沙塵暴源區的下風方向則城市密集,像北京等地都聚集了大量人口,這樣一旦遇到沙塵天氣,就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從普通老百姓到政府對此都十分關注,媒體的報道也比較多。
各國攜手防治
沙塵暴畢竟是一種自古就已存在的自然現象,但現代化的媒體強化了它帶給人類的印象。對於人工治理沙塵暴,短短幾十年顯然不夠。既然沙塵暴早已跨越國界,成為國際性的環境問題,有關國家就必須攜起手來。
這種合作近年來已經啟動。2002年12月,中、日、韓、蒙四國與一些國際組織成立了聯合治理沙塵暴的工作小組。2003年,中、日、韓、朝、蒙5國舉行了沙塵暴高級會議。2004年,中韓日三國環境部長在日本舉行會晤,商討聯合治理沙塵暴,研究沙塵暴的成因、確定沙塵暴的起源和去向以及沙塵暴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何預防等問題。會上蒙古加入了亞洲反沙塵暴網絡。2005年起,蒙古政府開始了龐大的“國家綠墻計劃”。2005年2月,日本設置沙塵暴對策有關省廳聯絡會議,集中收集國內外信息,各省廳協調實施對策。日本還設立了日中綠化交流基金,協助中國植樹造林。韓國媒體稱,韓中兩國政府就監測防治沙塵暴等簽署了多項協議,在沙塵暴和氣象雷達、氣象衛星資料共享等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韓國政府援助中國60萬美元,在5個地方設立了沙塵暴聯合監測站。很多日韓媒體以及有關的專家學者,對中國政府採取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以及保護天然林等措施表示認可。
由於自然和地理因素,人們很難從源頭上徹底防治沙塵暴,因此把研究重點放在了預警上。在各國研究沙塵暴的機構中,中國氣象局是唯一一家有亞洲沙塵暴實時預報系統的。由中國&&的一項國際計劃也在積極進行。各國在該計劃下統一規劃,提高自身對沙塵暴的預報和預警能力。▲ (記者 江雪晴 ●駐日本、韓國特約記者 張莉霞 沈 林 ●駐蒙古、哈薩克斯坦特派記者 余純純 李曉春)
責編: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