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浙贛攜手,為“東中”合作探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6日 07:43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落實科學發展觀

浙江優勢,可為江西的崛起注入多少活力?王先文攝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消息:3月底,當習近平與孟建柱兩位省委書記的雙手在南昌緊緊相握時,來自東部的經濟大省浙江,與正在“中部崛起”的江西省再次掀起戰略合作的高潮。

  其實,與江西比鄰的福建、廣東經濟同樣發達,不過,這兩個省屬於外援型經濟模式,而江西沒有,想學也有一定難度。於是,江西人選擇了和自己“過去一樣窮”的浙江。

  江西引資30%來自浙江;浙江省委書記稱“喜做媒人,到場祝福,樂觀其成”

  鮑洪俊:浙贛合作由來已久。如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兩省攜手安置浙江方面20萬新安江、富春江移民;改革開放以後,緣于市場拉動的資金、勞務等生産要素的交流。但就氣勢規模而言,“十五”以後,兩地經貿合作明顯升溫。

  早在2002年,江西省委就作出“學習浙江經驗,加快江西經濟發展”的決定,浙贛合作進入大規模擴張時期。“十五”期間,浙江在江西實際投資634億元,佔江西省引資的近30%。

  劉建林:近年來,兩省還組建、參與了閩浙贛皖榕經濟協作區、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區、七省十地區多邊經濟技術協作網等區域經濟聯合組織。去年,江西與浙江共簽訂單項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合同項目244項,引資134億元。

  鮑洪俊:這次兩省最高規格間暢談合作,簽署經貿協作框架。我感覺,現在兩省經貿合作交流進入情投意合的蜜月期,雙方發展協調關聯度不斷增強。

  劉建林:對“蜜月”的到來,江西各界反應強烈。省委省政府、各級政府官員都組織了對“浙江經驗”的廣泛學習。學界、企業界更進行了多方位的學術研討,研究浙贛文化的差異。江西的主流媒體更是連篇累牘大幅報道,還派出採訪團專程到浙江“取真經”。

  鮑洪俊:在浙江,推動浙江企業開展與江西等中西部地區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一種政府倡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學界獻策、媒體宣傳的時代潮流。省委省政府把“跳出浙江發展浙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戰略決策。省委書記習近平説:“對於浙江企業去江西等中西部地區投資興業,我們喜做媒人,到場祝福,樂觀其成。”

  江西人為什麼更青睞浙江?浙江人為何選擇此時熱望江西?

  鮑洪俊:浙贛合作高潮迭起,當然有政治層面的考慮。習近平前不久在省委常委會上説的一段話,清楚地表達了這個考慮:“浙江發展了,不要忘記中西部的窮兄弟。不要説浙江去中西部投資是雙贏的事情,即使不是雙贏,又有何不可?”他還説:“幫扶中西部省份,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作貢獻,是浙江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從經濟層面講,兩省分處不同發展階段,互補性強。浙江相對豐裕的民間資金需要到近鄰江西尋找投資機遇;浙江要素稀缺,需要嫁接江西的資源優勢;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更是江西最急需、最管用、最易學的制度資源。

  劉建林: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江西政府代表團訪浙,到不久前的浙江黨政代表團來贛,江西在這場“馬拉松”式合作中嘗到了甜頭。這也是江西一直比較主動的原因。當然,還有一點也很現實,江西的人力成本也很令浙江羨慕。

  鮑洪俊:合作的根本動力正是經濟因素。我看過英國經濟學家鄧寧1979年的一份研究成果:當一個國家人均國民生産總值GNP小于400美元時,基本沒有對外直接投資;達到400─1500美元,開始零星對外投資;達到1500─2500美元時,對外直接投資不斷增加;達到2500─4700美元時,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加。以此衡量浙江的GNP,基本吻合。浙江正是從“九五”末期開始,主要在“十五”期間,進入資本輸出時期。江西正相反,資本稀缺,需要大量引資。

  相比周邊的滬蘇閩等省市,浙江與江西的經貿合作、交流範圍更廣、規模更大、成果更豐,就因為兩地的經濟發展差距最大,供求銜接度更大。

  劉建林: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屬性”相同。山水相連、人緣相親,地理環境相同,這是兩省媒體用得最多的詞彙。正因有如此可比性,江西人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也認識到浙江人的可借鑒之處。

  其實,與江西比鄰的福建、廣東經濟同樣發達,不過,由於這兩個省屬於外援型經濟模式,有大批的華僑、真正的外資,而江西沒有,“屬性”不同,江西想學也有一定難度,正是在這種特定背景下,江西人選擇了和自己“過去一樣窮”的浙江。

  江西人關注:從農業窮省到經濟強省,浙江秘笈何在?觀察者推薦:尤其需要學習浙江的,是江西各級政府官員

  劉建林:在習近平到江西作浙江經驗報告的那次會上,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作總結時有這樣的話:“大家肯定想搞懂一個問題:浙江從農業窮省到現在的經濟強省,怎麼過來的?”這可謂一語點破了“江西人要學浙江什麼”的核心。

  什麼是江西人理解的“浙江精神”?孟建柱有段話很精到。他説:江西人要學習浙江人務實創新、誠信立業的精神,摒棄嘴上創業、會議創業、文件創業;要學習浙江人勇於創新的精神,要破除創業怕風險的思想;要學習浙江人遇到干擾時不動搖、不爭論、不張揚、埋頭幹;要學習浙江人誠實立身、信譽立業的精神。

  我採訪過一些從浙江打工後回家鄉辦企業的老表,他們對浙江經驗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要“吃得苦、看得準、大得膽”。有位打工妹竟然這樣説:“人家浙江人也是從家庭小作坊做大的,我們以前就是沒朝這方面想,早想了也可以做大了。”我以為,浙江的全民創業意識特別值得江西人借鑒。

  鮑洪俊:相對於江西,浙江經驗確實琳瑯滿目,學什麼、怎麼學倒不重要,關鍵是誰最需要學。我有一個看法,向浙江學習的“江西人”這個概念過於寬泛,江西人最好在士工農商的輕重緩急上分出一點層次。坦率地講,江西的老百姓需要學浙江人吃苦耐勞精神和勞動致富、尊重財富的胸懷;江西的廠商需要學習浙江人講求誠信、重視品牌、善於合作的道德品格;江西的官員需要學習浙江人的無為而治,細心呵護,真情服務。我以為,三類人中,最需要向浙江學習的是江西各級黨委政府的官員。

  劉建林:孟建柱也特別強調:必須像浙江那樣打造優秀的投資環境,切實糾正對企業亂收費、亂罰款的現象,杜絕新官不理舊事現象的發生。

  鮑洪俊:是的,在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浙江的各級黨委政府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推動作用。

  劉建林:哪些作用?

  鮑洪俊:比如政府開明,在“無為”中保護。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浙江個私民營經濟發軔之初,其他地方發展個私民營經濟恐怕是“大逆不道”,浙江一些地方政府卻順應百姓呼聲,對個私經濟採取了默許保護的態度,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稅收也是欲取先予,定個基數,剩下全是自己的。而沒有像其他地方採取趕盡殺絕的手段。

  劉建林:所以就有了“溫州模式”。

  鮑洪俊:是。類似例子很多。一些地方在為姓“社”姓“資”爭論不休時,浙江省委堅持實行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的四不限政策。政府保護群眾首創精神,不隨便貼封條,戴帽子,打棍子。

  劉建林:這是“浙江特色”。有所不為,肯定也會有所為。

  鮑洪俊:對,浙江的各級政府比較善於揮舞有形之手,使政策成為推動生産力發展的強大動力。比如,2004年以來,國家嚴控信貸了,民企遭遇空前的要素制約。杭州對工業用地,就以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名義,統一發放“兩證”(房産證和土地使用證),企業以“兩證”作抵押到銀行申請貸款就方便了。

  在浙江,常聽到幾句話:“凡是市場能辦的,政府決不代勞”;“凡是市場失靈的,政府決不退縮”。可以説,浙江的政府服務和企業競爭、市場機制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企業發展生態。

  政府的應變調控能力也可圈可點。從2004年開始,省裏把為企業積累無形資産、賦予企業社會資源、放大浙江企業的美譽度作為為企業營造發展環境的重要方面來抓。去年開始,又全面啟動了私民營企業“5511培訓計劃”,即用5年時間,完成5萬名高層經理特訓,50萬名高級管理人員輪訓,1000名總裁EMBA研修,100萬名技術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

  劉建林:你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浙江的政府經驗?

  鮑洪俊:因為在目前的體制機制和制度環境下,政府部門的作為舉足輕重,影響全局。如果政府不能走在時代前沿,完善職能,提升服務,是會貽誤大局的。

  劉建林:這個提醒很實在。實際上,從2002年江西第一次提出“學浙江經驗”到現在,有4年了。雖然,江西人學習浙江已由理論過渡到了實踐,效倣浙江塊狀經濟、規模經濟的江西工業園區建設已成果豐碩;雖然,江西省委省政府去年又提出“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口號,激起了江西人全民創業的空前熱情,但與浙江政府層面的觀念、做法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

  浙江人最希望江西人開闊心胸,江西人最佩服浙江人吃苦創業

  鮑洪俊:我駐浙江站5年,覺得浙江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性格中確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比如吃苦勤奮,“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善捕商機,在戰火紛飛的伊拉克、阿富汗,在南亞窮國孟加拉,都可以看到經商辦廠的浙江人。

  劉建林:江西人對此感觸尤其深刻。江西一位分管移民工作的領導講過一個小故事:建國初期,新安江水庫有不少移民遷入江西。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分散在江西各地的浙江移民都成了當地的致富&&人。有的搞種植,有的做水産。那位領導感嘆:“經商的天分真可説是浙江人骨子裏就有的。” 我曾經遇到一位承包水塘養珍珠的浙江移民,印象特別深。當地從未有過珍珠養殖的先例,可這位老兄硬是敢做,並且做成了,還把本地一些群眾帶動起來都發展珍珠養殖。我問他怎麼想到養殖珍珠的,他就一句話:這兒都是洼地,養珍珠有條件,我也是看電視臺教農民養殖的節目後想到的。

  鮑洪俊:浙江人還有一些其他地區人們不曾注意的優點,讓他們少走了許多彎路。 比如,上世紀80年代,浙江一些地方也曾出現過造假走私行為,但很快就從模倣走向自主製造創造,依靠過硬的質量和服務,打響浙貨品牌,而沒有在歧途上不能自拔,以致喪失機遇。

  浙江人也相當專一本分,小到紐扣鋼針,大到汽車船舶,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浙江人還很重情義,懂感恩,提倡利益均沾,遇到投資機會,浙江人總喜歡拉上朋友一起合作。

  浙江人的缺點是商業細胞過於發達,大氣不夠,精明不開明;有時過於實際,考慮問題缺乏遠慮。就浙江的企業家而言,需要強化社會責任感,投資中西部時,就要從政治經濟兩個角度權衡決策;在具體經營行為中要提高法律意識,履行社會責任,體現商業良心,而不能損害員工利益,破壞生態環境。

  我對江西人不太了解。感覺是,江西人甘於犧牲奉獻,勇於吃苦,樸實本分。

  劉建林:你的感覺是對的,江西人有很多優點。不過,這段時間,江西人議得更多的,還是在深挖自身缺點。相對於浙江人的憂患意識、創業激情,江西人更多的是小富即安,隨遇而安,更多地滿足於優越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産資源以及對中國革命所作的重大歷史貢獻上。對此,江西的領導層是非常清醒的。去年7月,江西省委在全省領導幹部會議上響亮提出: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在全省引起很大反響。

  隨著浙江人與江西人越來越多地打交道,浙江人對江西人有什麼希望嗎?

  鮑洪俊:我接觸到不少浙江人,他們希望江西人開闊心胸,尊重財富,講求誠信。尤其對於包括浙商在內的外來投資者,“讓別人發財,圖自己發展”。

  浙資入贛會“污染轉移”嗎?江西發展能避浙江教訓嗎?

  劉建林:有人説,浙贛合作,江西人看上了浙江人的錢,浙江人看上了江西的資源。這話不無道理。3月29日至31日,浙江黨政代表團在江西進行了3天的參觀考察,雙方簽訂了130項合作項目,涉及金額高達150億元。其中,浙江投資140.3億元。在這150億元的總投資中,工業項目、基礎設施內項目就佔了145.47億元,衛生科技內的還不到1000萬元。

  江西人也不是不擔心:浙贛合作雙贏的背後,也許就是江西資源的粗放浪費和環境破壞的代價。在江西採訪,我也確實看到一些浙江商人在利益的驅動下,對江西森林資源破壞性的開採。

  對這一點,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針對招商引資提出了三點不搞:嚴重污染環境的不搞;過度消耗資源的不搞;高危行業、嚴重危害人民安全的不搞。當然,“三不搞”不光是對浙江,也是江西對所有招商引資項目的約束。我個人認為,江西與浙江合作除了這三點不搞外,還應注意信守合同、講誠信,同時不要“饑不擇食”盲目引進。

  鮑洪俊:對,江西要特別注意民營資本的逐利天性,設置合理的投資門檻,避免“污染轉移”。浙商也應自覺履行投資的社會責任。

  除此之外,從浙贛的長遠計,雙方的合作可能還應避免幾種情況。一是政府調控要務實適度,不能干預過度。習近平對此有過説法:政府只當紅娘和證婚人,不能越俎代庖,搞拉郎配,取代或脅迫市場主體決策。二是要把功夫下在親商護商、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上,避免出現招商時隨意承諾、引資後“關門打狗”的情況。同時,還應高度重視規劃工作,合理配置工業商業資源,吸取浙江民營企業遍地開花,浪費土地資源的教訓。

責編:劉彥妤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