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6日 16:26 來源:
新華社4月4日消息: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如今卻成了喧鬧的集市:陵墓被隨意踐踏,大小100多個攤位散佈其中,車流人流穿梭于陵園墓地。而安葬著833名烈士以及黨的好幹部孔繁森的拉薩某烈士陵園則一片蕭條。清明臨近,除了駐藏某部的兩千余名官兵在整理陵園、打掃衛生、祭奠烈士英靈外,很少有人來此祭祀。4月2日的《現代快報》也報道:埋葬著10萬烈士的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清明節來祭掃的人群,一年比一年少,前來掃墓的孩子們,更像是來春遊。
儘管很多人對此感到苦澀、悲哀、惆悵與不解,但是,當氣壯山河的歷史在風吹雨打中漸行漸遠的時候,當感天動地的英雄形象在今人心目中逐漸模糊的時候,這樣的新聞可能還會年復一年地出現。人們常説: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有了英雄不知道珍惜英雄的民族則是可悲的。古往今來,我們不缺英雄,也不吝惜對英雄的歌頌。可為什麼今天的烈士陵園卻如此遭冷落呢?
烈士陵園遭冷落,人們當然可以説是思想教育存在不足、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等等。但是,我們不妨設問一下:我們到烈士陵園祭祀的時候,究竟能受到什麼樣的教育呢?烈士陵園有多少讓人刻骨銘心的東西呢?説實話,我雖然去過不少烈士陵園,但是,能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的,真是少而又少。甚至可以説,如果沒有高大的紀念碑,一些地方的烈士陵園與普通的公園還真沒有什麼兩樣。在這種環境氣氛中,人們怎麼能夠得到心靈的震撼和洗禮呢?在這樣的地方,我們又怎麼能苛求人保持莊嚴肅穆呢?我們是不是可以説,烈士陵園在環境的整體設計與氣氛的渲染烘托上,在對現代人的心理感受考慮方面,是存在欠缺的呢?
在烈士生平資料的收集上,烈士陵園也有很大的不足。每一個烈士都有一段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每一個烈士都是一本可歌可泣的英雄主義教科書。但是,對烈士們的事跡,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平時做過多少收集整理的工作呢?相關部門又組織過多少研究和發掘呢?細節的真實、豐富與生動,最能打動人們的心弦。恰恰在這方面,我們做得很不夠。在祭祀長眠的烈士時,一些烈士陵園除了墓碑上簡單的幾行文字介紹,以及陳列室裏收藏的、數量極少的圖片、文字資料外,人們還能看到什麼更多的東西呢?還能從烈士陵園裏得到多少有關烈士的信息和資料呢?有的烈士,人們不但對他們的事跡了解不多,甚至連姓名也不知道。可想而知,如果僅僅只有祭祀的形式,而缺少從直觀感悟到理性昇華的心理感受和心靈對話,這樣的祭祀活動還能引起多少人的感情共鳴呢?還能持續多長時間呢?我們能一味地責怪人們對烈士及烈士陵園陵園的不恭嗎?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要避免烈士陵園遭冷遇的情況發生,我們就應該不斷地營造歌頌英雄、崇尚英雄的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就應該不斷地有組織地帶領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到烈士陵園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就應該不斷地挖掘歷史、整理歷史、豐富歷史,使我們不僅記住陵園裏一個個烈士的名字,而且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及戰鬥的細節性內容也有了解,使烈士們成為活在人們心中的可親、可敬、可信的朋友或戰友。如果做到了這些,祭祀先烈就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烈士陵園遭冷落的情況將大大減少。(丁仁能)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