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2日 15:1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 劉暢 顧瑞珍)“我們未成年人該怎麼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什麼素質教育下還要評選‘三好生’?”12日是政協委員分組討論的最後一天,幾位“小記者”的“闖入”,一下子讓教育界別的委員們興趣高漲。
本屆“兩會”,有10位年齡在10歲上下的“中華小記者”獲得了利用週末參加代表、委員小組討論的機會。今天,大會組委會還特許小朋友們利用麥克風向委員們集體提問。11歲的北京小學生郭雷和10歲的河北小學生吳子琦分別問了上面兩個問題。
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和不太“到位”的表達先是令委員哄堂大笑,但緊接著,氣氛嚴肅下來。“我是來自西藏的委員,在我們那裏,愛生命就是‘榮’,踐踏生命就是‘辱’;對別人友好,不要回報就是‘榮’,做了壞事受到譴責就是‘辱’。”西藏大學教授圖登克珠第一個站起來回答孩子的提問。
“你們聽説過民主黨派要和共産黨榮辱與共嗎?就是説,國家的事大家要一起謀劃,國家富強民主黨派也高興,國家出了麻煩,民主黨派要分憂。”北大教授謝衷潔委員説。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責任感就是‘榮’。”“為了個人的利益説假話就是‘辱’。”“有同情心、助人為樂就是‘榮’。”“奢侈浪費攀比物質享受就是‘辱’。”“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就是‘榮’。”“做了壞事無動於衷、不接受批評就是‘辱’。”……政協委員們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語言認真而形象地解釋著“榮辱觀”,你一言我一語,發言十分踴躍。
説到素質教育和評“三好生”之間的關係,政協委員們之間似乎也發生了分歧。陳文博委員認為,“三好”學生的評選是一種激勵機制,它引導孩子們努力學習、向上發展。而黃維義委員則認為,在“評三好生”的指揮棒下,有些孩子變得很自私,學習資料拒絕和別人分享,看到別人成績好就嫉妒。
曾在美國從事過多年科學研究的趙玉芬委員説,多元的社會中,“好”的含義很多,“三好”已經不能概括中國孩子的全部風貌。“要以新標準、新語言來表達對‘好孩子’的鼓勵。”趙玉芬委員建議,可以借鑒美國的方式,用“最好”“很好”“好”等不同級別的詞彙加大表揚的範圍,避免把“三好”和“不好”對立起來。周同甫委員説:“中國的三好生評選已經有幾十年了,本來是好事,但現在在升學的壓力下越來越被扭曲。”他表示,“三好生”可以被當作模範,但是沒有必要為了升學、擇校等功利目的去爭。“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就是為了讓每個孩子身上的潛力都得到發揮,我們認定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説到這裡,周同甫忽然停頓下來,看著孩子們稚氣的臉問道:“我説的話你們能聽懂嗎?”11歲的孫雷先是搖搖頭,接著,又使勁地點了點頭。
工作人員提醒,“記者會”該結束了,可委員們還意猶未盡。小記者們離開會場後,有幾位委員“溜”了出來和孩子們繼續交流與合影。
據介紹,這些“跑兩會”的小記者來自中華小記者協會,在這個擁有2萬多名成員的少年兒童組織中,每年約有10個孩子獲得參加“兩會”的機會。“鍛鍊能力、體會記者角色、體驗國家民主政治和參政議政的氛圍,是我們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帶隊老師程碩説。
責編:劉立